崇祯二年四月末,渤海湾的寒风尚未褪去凛冽,蓬莱港外的海面上已扬起成片的船帆。五十艘福船与十艘广船列成楔形阵,船舷上的红衣大炮黑黝黝地指向远方;岸边的开阔地上,三万陆军士兵身着灰色军装,火枪兵列成三排横队,步兵手持长矛站在两侧,三千骑兵则在侧翼待命,马蹄踏过冻土,扬起细小的烟尘——这是王巢组织的首次陆水联合演练,目标是磨合陆军与水师的协同作战能力,应对“倭寇登陆袭城”的实战场景。
“此前陆军与水师各自训练,虽战力有所提升,但战时若不能配合,便是一盘散沙。”王巢站在蓬莱主城的箭楼上,身旁是陈武、周涛与骑兵校尉李锐,“今日演练模拟倭寇船队突袭登州,水师需在海上拦截,陆军负责岸边阻击,骑兵追击残敌,务必做到令行禁止,无缝衔接。”
周涛手持望远镜,眺望海面,沉声回应:“公子放心,水师已制定‘三层拦截’方案:第一舰队在离港二十里处巡逻,发现敌船后立刻发信号;第二、三舰队在十五里处组成防线,用火炮轰击敌船;第四、五舰队则绕至敌船侧翼,切断其退路。”
陈武也补充道:“陆军已在岸边设置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火枪兵,利用三段射压制敌人登陆;第二道是步兵方阵,阻止敌人向内陆推进;第三道是城防火炮,覆盖近海区域。若敌人突破前两道防线,城防火炮可随时支援。”
清晨卯时,演练正式开始。扮演“倭寇”的二十艘沙船从东南方向驶来,船帆上挂着黑色旗帜,模拟倭寇船队突袭登州。水师第一舰队的哨船率先发现目标,哨船桅杆上立刻升起红色信号旗,同时鸣炮示警——三声炮响在海面上回荡,清晰传入后续舰队与岸边陆军耳中。
“敌船来袭!各舰队按方案行动!”周涛站在旗舰“镇海号”的船首,拔出腰间的佩刀,高声下令。第二、三舰队的三十艘福船立刻调整航向,船舷对准“倭寇”船队,炮手们快速装填弹药,转动炮架调整角度。“放!”随着炮长的吼声,三十艘战船同时开火,八十余门红衣大炮喷出火舌,炮弹落入“倭寇”船队附近的海面,激起数丈高的水柱,模拟压制射击。
“倭寇”船队见状,试图绕开水师防线,向岸边靠近。周涛立刻下令第四、五舰队出击,十艘广船凭借速度优势,迅速绕至“倭寇”船队后侧,船舷火炮齐射,击中两艘“倭寇”沙船的船尾——模拟敌船失去动力,无法继续前进。剩余的“倭寇”沙船不敢恋战,加速冲向岸边,试图强行登陆。
此时,岸边的陆军已做好准备。陈武站在第一道防线后,手中的马鞭指向海面:“火枪兵,三段射准备!”第一排火枪兵单膝跪地,第二排半蹲,第三排直立,枪口同时对准即将靠岸的“倭寇”沙船。当“倭寇”士兵从船上跳下,踏入浅滩时,陈武高声下令:“放!”
第一排火枪兵扣动扳机,枪声密集如爆豆,模拟击倒前排“倭寇”;随后第一排士兵快速装弹,第二排士兵紧接着射击,第三排士兵随后跟进——三段射交替进行,火力持续不断,将“倭寇”压制在浅滩上,无法向前推进。
“冲!突破防线!”扮演“倭寇”的士兵手持长刀,试图冒着枪林弹雨冲向陆军阵地。此时,陆军第二道防线的步兵方阵立刻前移,长矛手将长矛斜指前方,形成密集的矛阵,挡住“倭寇”的冲击;盾牌手则站在矛阵外侧,举起铁盾,抵御“倭寇”的刀砍斧劈。双方在岸边展开激烈的“厮杀”,步兵凭借阵型优势,逐渐将“倭寇”逼回浅滩。
海面之上,水师并未停歇。周涛见“倭寇”仍在试图登陆,下令第一舰队加入战斗,十艘福船驶至“倭寇”沙船侧面,船首火炮对准沙船的船舱,连续开火。数艘“倭寇”沙船被击中,模拟船舱进水,开始倾斜,船上的“倭寇”士兵纷纷跳海逃生。
“骑兵出击!追击残敌!”箭楼上的王巢看到“倭寇”溃散,立刻下令。李锐拔出佩刀,高声喝道:“跟我冲!”三千骑兵策马疾驰,马蹄扬起大片烟尘,从侧翼绕至浅滩,对溃散的“倭寇”展开追击。骑兵手持改良马刀,模拟砍杀逃窜的“倭寇”,同时用短管燧发枪射击远处的残敌,不到半个时辰,便将“倭寇”残部“全歼”。
正午时分,演练结束。水师战船列成纵队返回蓬莱港,船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陆军士兵整齐列队,火枪与长矛竖直举起,骑兵则在队列前绕行一周,展现着昂扬的士气。王巢走下箭楼,来到校场上,看着风尘仆仆却眼神明亮的将士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今日演练,陆水协同流畅,各部队配合默契,达到了预期目标!”王巢的声音传遍校场,“水师在海上拦截及时,火炮命中率达八成,成功阻止了大部分敌船登陆;陆军三段射精准,步兵方阵稳固,守住了岸边防线;骑兵追击迅速,全歼残敌,没有让一个‘倭寇’逃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