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府衙后堂的茶烟袅袅升起,龙井的清香漫过雕花窗棂。王巢端着白瓷茶盏,指尖摩挲着温润的杯壁,目光落在窗外的石榴树上——这已是他第三次应周知府之约前来,前两次谈及官职之事,周知府都以“京城门路难寻”含糊带过,今日终于松口,说有位“关键人物”要见他。
“王老弟稍候,李主事刚下驿站马车,估摸着也快到了。”周知府放下茶盏,亲自给王巢续上茶水,语气比往日热络了几分,“这位李主事可是吏部的老人,手底下管着卫所官缺的登记,咱们青州府好几任武官的职衔,都是经他手办妥的。”
王巢心中一动,连忙起身拱手:“全凭周大人提携,这份恩情,王某记在心里。”他早料到买官需有中间人搭桥,却没想到周知府能直接联系上吏部主事,这比自己瞎闯京城要稳妥百倍。
话音刚落,院外传来脚步声,一个身着青色官袍、头戴乌纱帽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他面容清瘦,眼神锐利,腰间挂着一块墨玉腰牌,正是吏部主事李邦华。周知府连忙迎上去:“李兄一路辛苦,快请坐!”
李邦华微微颔首,目光却在王巢身上扫了一圈,见他虽身着便服,却身姿挺拔、气度沉稳,眼底闪过一丝赞许。待落座后,他端起茶盏浅抿一口,开门见山道:“周大人都跟我说了,王壮士想谋个卫所实职?不知对职衔、驻地可有要求?”
“实不相瞒,”王巢往前凑了凑,语气诚恳,“晚辈在青州组建民团剿匪,手下有数百弟兄,只求一个能安身立命的去处,最好是有领地、能屯田的职衔,让弟兄们有口饭吃。”他刻意不提“买官”二字,只以“谋职”相称,既给足对方面子,也显露出自己的务实。
李邦华放下茶盏,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击着:“卫所职衔分百户、千户、指挥使三等,千户以上需内阁批文,费时费力;百户职衔虽低,却易得实职。不过要带领地的百户缺,可不多见。”
王巢心中一紧,连忙道:“只要有领地,百户便足够。晚辈愿出重金,只求李主事费心。”
“重金?”李邦华抬眼看向他,嘴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王壮士可知,京城城里谋个空衔百户,都要五万两银子?带领地的实缺,可不是小数目。”
“晚辈明白。”王巢早有准备,沉声道,“二十万两,不知能否成事?”
这话一出,周知府都吃了一惊——二十万两可不是小数目,足够寻常富商活几辈子。李邦华眼中的惊讶一闪而过,随即收敛神色,沉吟片刻道:“二十万两,倒也够了。不过我丑话说在前头,卫所缺分肥瘦,沿海的缺战乱多,内陆的缺油水少,你想要哪处的?”
“登州卫!”王巢脱口而出。他早打听清楚,登州卫靠海,蓬莱千户所虽偏远,却有五十里领地,且鱼盐资源丰富,正是他理想的落脚点。
李邦华愣了一下,随即笑道:“倒是会挑。蓬莱千户所那地方,前几任百户要么被海盗杀了,要么卷款跑了,是个烫手山芋。不过你既然敢要,我便帮你办。”他顿了顿,补充道,“三个月内,我保证让你拿到吏部的任命文书,且附带蓬莱千户所的领地文书。但有一条,银子得先付一半作定金,事成之后再付尾款。”
“自然。”王巢毫不犹豫,“晚辈明日便将十万两定金送到李主事住处。”他知道,这种事最怕中途变卦,先付定金既能表诚意,也能把对方绑在一条船上。
李邦华满意地点点头,又叮嘱道:“此事需秘密进行,你莫要声张。我在京城打点关系,还需拜访几位大人,这十万两定金,大半要花在他们身上。”王巢连忙应下,心中清楚这是官场惯例——银钱开道,层层打点,少了哪一环都不成。
次日清晨,王巢让沈文从民团的粮仓和商铺账上抽调银两,凑足十万两,装在十个沉重的木箱里,用骡车拉着,悄悄送到李邦华下榻的客栈。李邦华亲自清点完毕,给王巢写了一张收条,上面只写着“收到王某暂存银十万两”,既隐晦又留了凭证。
“王壮士放心,”李邦华将收条递给王巢,“我三日后回京城,先去见吏部文选司的刘郎中,他是我的恩师,只要他点了头,这事就成了大半。后续我会让人给你捎信,告知进展。”
王巢谢过李邦华,刚走出客栈,就见周知府的管家在路边等候。“王大人,我家大人请您回府一叙。”管家恭敬地说道。王巢心中疑惑,跟着管家回到府衙后堂。
周知府见他回来,连忙迎上来:“李主事收了定金?”得到肯定答复后,他松了口气,“那就好。李邦华这人虽贪财,却还算讲信用,我与他同乡多年,知他底细。”他又压低声音,“不过我得提醒你,蓬莱千户所那地方,海盗猖獗,你得早做准备,带足够的人手和粮草过去,免得刚上任就出乱子。”
王巢心中一暖,周知府虽收了他的好处,却也真心为他着想。“多谢周大人提醒,晚辈已有准备。”他如实说道,“我打算带三百名精锐民团过去,再备足粮草和兵器,定能守住蓬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