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见过这样的人 —— 明明在会议室讨论项目方案,突然话锋一转开始聊中午吃什么;明明开头说的是 A 客户的合作意向,聊了几分钟后扯到了 F 供应商的八卦,半小时过去,连自己最初想表达什么都忘得一干二净;或者半夜收到朋友发来的 60 秒语音,点开一听,全是车轱辘话,翻来覆去就是那点事儿,核心信息藏在一堆废话里。
据说,很多事情都符合二八法则,人讲话也不例外。绝大部分人说话,只有 20% 的内容是有用的,剩下的 80% 不过是情绪的宣泄、无关的铺垫或是无意识的重复。苏格拉底早就告诉门生,说话前要先用三个筛子过滤:真实、善意、必要。成年人张嘴,说到底只有三个正当理由,其他时候,懂得闭嘴就是积德。
一、第一个目的:传递有效信息,让每句话都有分量
去年公司来了个实习生,同事之间对接工作,他永远从无关紧要的话题开始:“今天早上我坐地铁遇到个奇葩,那人插队还理直气壮……” 絮絮叨叨十分钟,才终于说到 “昨晚做 PPT 做到十点,有个数据需要你确认一下”。有次部门领导实在听不下去,直接打断他:“给你一分钟,说清楚到底要汇报什么。”
心理学有个 “首因效应”—— 人对前 7 秒接收的信息记得最牢。如果开头全是废话,听众的注意力早就被稀释了。下次跟老板汇报工作,不妨试试这个模板:现状是什么(用数据支撑,比如 “这个月销售额完成了 80%”)→问题在哪里(不超过三点,比如 “一是新客户增长慢,二是老客户复购率低”)→我需要什么(具体到人和钱,比如 “需要市场部配合做一场推广,预算 5000 元”)。或者更简单:结论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结论先行、重点先行,这样说话,保准你比那些说了半小时还没说到重点的同事,更容易被看到、被提拔。
有效传递信息的关键,是把自己当成信息的 “过滤器” 而非 “扩音器”。就像发邮件时要提炼主题,说话时也要给内容 “瘦身”,去掉那些 “嗯”“啊”“这个”“那个” 的口头禅,删掉那些 “我觉得”“可能吧” 的模糊表述,让每句话都像钉子一样,钉在听众的注意力上。
二、第二个目的:建立深度关系,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
卡耐基讲过一个真事:钢铁大王施瓦布管理着上万人的工厂,却总能在车间叫出每个工人的小名。有次,锅炉房的老头被他叫出名字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回去就把全部退休金买了公司股票。
西塞罗说过:“对话的重点不在于你说什么,而在于对方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这暗合心理学的 “自我决定理论”—— 当人的胜任感、归属感被满足,会产生极大的自驱力。在关系里,语言的作用不是炫耀自己,而是照亮对方。
我有个朋友是某公司高管,每周都会抽时间主动找员工去茶水间小坐、喝咖啡。有次一个新人忍不住问他:“您这么忙,为什么还花时间跟我们基层员工聊天?” 他说:“去年市场部小王跟我聊离职原因时,提到公司的培训体系有漏洞,我听进去了,改了之后,今年新人的留存率涨了 1/3。” 这话传到员工耳朵里,比发奖金还让人觉得暖心。
卡耐基说过:“人类最深层的渴望,是被重视的感觉。” 但注意,这招不是让你假装关心。比如,你不能见客户就随口夸 “您气色真好”,万一这人刚生完病,气色明明很差,这话就成了讽刺。真正的高手,都像心理治疗师罗杰斯说的那样 ——“带着耳朵来,带着心走”。记住对方孩子今年中考,比夸一百遍他的西装合身都管用;记得对方上次提到的困扰,再见面时问问进展,比说一堆客套话更能拉近距离。
建立关系的对话,就像播种,要慢慢来,急不得。多说 “你”,少说 “我”;多问 “你觉得呢”,少讲 “我认为”;多听对方的故事,少炫耀自己的成就。语言是关系的温度计,当你让对方觉得 “他在认真听我说话”,温度自然会升起来。
三、第三个目的:促成行动或改变,用语言撬动人心
去年帮朋友劝他爸戒烟,一开始说 “抽烟致癌”“对身体不好”,老爷子根本不理,该抽还是抽。后来换了个说法:“叔,您还记得小区的刘大爷吗?去年肺癌走的那个。前几天我看见他孙子,才五岁,见人就问‘我爷爷去哪了’,听得人心里发酸。” 老爷子听完,当场就掐了烟,说 “不抽了,不能让我孙子也这样”。
人都不喜欢被说教,但容易被带着情感的故事触动。还有一种方法叫 “具象化刺激”—— 把抽象的危害转化成可感知的损失。就像医生说 “少抽烟”,不如直接给你看一张抽烟 20 年与不抽烟的人的肺部 CT 对比图,黑与白的视觉冲击,比任何道理都管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