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 30 多岁的上海男青年,和爸妈挤在 20 几平米的老房子里,没有结婚,也没有像样的工作。之前做过保安,后来辞职了,日子过得有些窘迫。
有人可能会疑问:是不是他没好好读书?事实并非如此!他家里最大的特点就是,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书,各种类型的书琳琅满目。他酷爱读书,书就是他的精神信仰,可即便这样,他为什么还那么贫穷?甚至连女朋友都找不到?
答案其实很简单 —— 他进行的是消费型阅读,而非创造型阅读;是娱乐型阅读,而非实用型阅读。
人类的行为有两种,一是消费,二是创造。看书属于哪一种?只要你没有把看过的东西变现,或者以后也没有变现的可能,那就属于消费。比买包高级一点的是,它属于精神消费。
实际上,我个人觉得精神消费也并不比物质消费高级多少,二者都是生活的必需品,关键在于能否让消费转化为创造的动力。
有的人月薪六千,却每年花两万买各种课程:Python、新媒体运营、区块链…… 钱包空了,职位却纹丝不动。这不是在学习,而是在玩一种新型的氪金游戏,用付费的快感替代真正的成长。
这类人的大脑,通常前额叶皮层异常活跃 —— 这一区域负责幻想。就像天天看旅游攻略却从不踏出门,天天研究游戏技巧却从不实战,大脑会误以为已经到达了目的地,可定睛一看,自己还在原地杵着。
三个学习陷阱,你千万别踩!
1、虚假成就感陷阱
每完成一个课程,就奖励自己一顿大餐。这在心理学上叫做 “替代性满足”:学了穿搭技巧却不敢约姑娘,学了写作方法却从不投稿。MIT 的实验证明,单纯输入而不输出的学习,效果衰减率高达 83%。
记住:看 100 遍游泳教程,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有句话总结得很到位:光学不练假把式。
我认识一个姑娘,特别喜欢学英语,报了各种线上线下课程,手机里全是英语学习 APP,每天打卡背单词、听听力,可真遇到外国人问路,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她把学英语当成了一种仪式,用打卡的成就感掩盖了不敢开口的胆怯,这样的学习,不过是自欺欺人。
2、信息过载陷阱
每天像强迫症似的刷行业资讯,结果越看越懵。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做过一个实验:连续接收碎片信息 4 小时,人的判断力下降程度相当于处于醉酒状态。这不是在学习,简直是给大脑灌地沟油。
这绝非危言耸听,学习上瘾正在悄悄废掉你。怎么说呢?
一是行动瘫痪症。想想自己,那些收藏夹里的 “干货” 真的有重新翻阅来看吗?有多少人是通过不断获取新知识,来维持某种虚假的安全感(自我安慰),却永远不付诸行动。他们用所谓的学习,掩盖了行动上的懒惰。
记住,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能本末倒置。就像赚钱是为了幸福生活,而不是为了 “钱” 本身而疯狂追逐。
二是认知过载综合症。大脑像塞满东西的衣柜,找件 T 恤都要翻半小时。神经突触过度连接后,遇到问题反而不会思考了。就像开车时,你同时打开了五个导航 APP,最后都不知道该听谁的。
有时候,看太多信息,反而拖延了你的行动。学习给你带来的,只是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对成功的幻觉,而非实际的进步。
3、盲目跟风陷阱
别人学什么自己就跟着学什么,完全不考虑自身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看到有人靠直播带货赚钱,就赶紧报直播课程;听说短视频有红利,又马上去学剪辑。结果什么都学了一点,什么都不精通,最后只能在不断的跟风中和机会擦肩而过。
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几年下来报了十几个课程,从 UI 设计到烘焙,从理财到心理咨询,证书拿了一摞,可工作还是没什么起色。他说:“总觉得多学一点没坏处,可到头来发现,精力都被分散了,没有一样能拿得出手。”
那么,到底该如何破局?教你 3 个方法。
1、用输出倒逼输入
稻盛和夫有个狠招:学到新知识必须在 24 小时内输出。可以是给同事讲明白,可以是发条微博分享感悟,也可以写一篇短文。神经可塑性研究证实,输出时大脑会重新布线,知识的留存率能飙升到 90%。
这其实也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当你能把一件事讲清楚,或者用文字表达出来,你大概率是真的懂了。
我之前参加过一个写作训练营,老师要求我们每天看完一篇文章后,必须用自己的话重新写一遍。一开始很痛苦,总觉得词不达意,但坚持一个月后,明显感觉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更深了,表达也更流畅了。后来我把这些改写的文章投稿到一些平台,还赚到了第一笔稿费,这就是输出带来的正向反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