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场景:朋友圈里有人发布心灵鸡汤,声称要 “活出自我”;求职者抱怨公司不懂得 “尊重员工情感”;恋爱中的人哭诉对方 “不重视我的感受”……
这些都是在干嘛?—— 追求情绪价值。
但你有没有想过,真正的强者为什么很少谈这个?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不被情绪所控制。这句话道出了一个简单却被忽视的真相:过分追求情绪价值,会让我们变得更弱。
情绪价值是什么?
简单说,它就是他人对我们情感需求的满足。被赞美、被认可、被重视、被需要…… 这些都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情绪价值。
但你有没有想过,当我们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反应上时,就相当于把人生的掌控权拱手交给了他人。就像一个牵线木偶,别人的一句赞美能让我们翩翩起舞,一句批评却能让我们瞬间垂头丧气。
我认识一位创业者阿彬。创业初期,他特别在意投资人的评价。每次开会前都辗转反侧,会议后对投资人的每个眼神、每句话反复揣摩。有一次,一位投资人随口一句 “这个想法挺有趣”,让他兴奋了好几天,仿佛公司已经成功上市;而另一位投资人的 “还需要再考虑”,则让他好多天情绪低落,连团队会议都提不起精神。
他把自己的价值感完全建立在他人评价之上 —— 这就是典型的 “情绪价值依赖”。这种依赖就像一种隐形的枷锁,让他在别人的目光中摇摆不定,最终影响了对项目的判断和决策。
强者的思维方式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有句名言:比较是快乐的小偷。真正的强者明白,追求情绪价值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心理在作祟。我们希望在他人眼中更优秀、更特别、更重要,以此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
但强者选择了不同的路径。他们专注于作品和结果,而非赞美和认可。就像工匠专注于打磨手中的器物,至于旁人如何评价,并非他们首要考虑的事情。
他们理解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价值来自于创造和贡献,而非他人的评价。就像农民不会因为别人赞美庄稼长得好而丰收,而是因为深耕土地、辛勤劳作才有所收获。
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在动机(做事情是因为事情本身有意义)比外在动机(做事情是为了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能带来更持久的满足感。这就像孩子搭积木,真正让他们乐此不疲的,是搭建过程中的创造乐趣,而非父母的一句 “你真棒”。
而强者,正是依靠内在动机前行的人。他们做一件事,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掌声,而是因为这件事本身能带给他们成就感和满足感。
我看过一个采访,当记者问一位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家,如何看待同行评价时,他笑着说:“如果我在乎每个人的评价,我的实验可能十年前就停止了。”
他说,他最初的研究方向被同行普遍认为是在 “浪费时间”,甚至有资深人士直接劝他放弃,说他的想法 “异想天开,不符合主流理论”。但他坚持自己的判断,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地做着枯燥的实验,最终用数据证明了这个方向的价值。
这就是强者的思维方式 —— 不依赖外部的情绪价值,而是建立内在的价值体系。他们就像一棵大树,深深扎根于土壤,不会因为一阵风的吹拂就动摇根基。
为什么会依赖情绪价值?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人类渴望群体认同是一种生存本能。远古时代,被部落排斥意味着失去保护,面临生存危机。这种对被排斥的恐惧深深刻在我们的基因里,演变成了现代社会对他人认可的渴望。
现代社会虽然物理生存不再依赖群体,但心理上我们仍保留着这种本能。社交媒体的兴起更加剧了这种心理,“一键三连” 成了现代版的 “部落认同”,点赞数、评论量成了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尺。
我有个朋友是做新媒体的,她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文章的阅读量和留言。如果数据好,她一整天都干劲十足;如果数据惨淡,她就会陷入焦虑,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她说:“就像在悬崖边行走,别人的认可就是绳子,一旦绳子松了,就感觉要掉下去了。”
这种对情绪价值的依赖,本质上是自我认知的缺失。当我们无法从内部确认自己的价值时,就只能通过外部的反馈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就像一个没有指南针的航海者,只能依靠别人的指引来确定方向,最终可能在茫茫大海中迷失。
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摆脱情绪价值依赖?教你 4 个方法:
建立内在标准
强者都有自己的评价体系。他们清楚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可以忽略的,不会因为外界的几句评价而动摇。
试着问自己:如果没有人知道,我还会做这件事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内在标准了。就像作家卡夫卡,生前作品很少发表,也不被主流文坛认可,但他依然坚持写作,因为他知道自己写的东西有价值。多年后,他的作品被誉为现代文学的里程碑,证明了内在标准的力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