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目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之后,付华飞已经成为了团队中的核心骨干,他的名字也在航空和修行领域逐渐为人所知。而此时,他收到了来自母校山城航校的邀请。航校希望他能回到这里,为学弟学妹们进行一次公开的分享课,推广“科技相证”的理念,同时也为“云端卫”选拔和培养后备人才。
付华飞看着手中的邀请函,心中百感交集。山城航校,那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曾经的他在这里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甚至一度差点被退学。而如今,他以国家重点项目核心成员的身份衣锦还乡,要站在母校的讲台上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
“华飞,这次回航校可是个好机会啊。”赵建军笑着对他说道,“你可以把我们这段时间的成果和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说不定能为我们的团队找到更多的新鲜血液。”
付华飞点了点头,说道:“是啊,我也希望能通过这次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科技与修行结合的魅力,也让‘云端卫’的精神能够传承下去。”
付华飞回到了山城航校,走在熟悉的校园小道上,往昔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想起了初到航校时的迷茫和不安,那时候的他对未来充满了恐惧,保学籍成了他最大的目标。
在航校的初期,他因为来自乡镇,被一些同学贴上了“乡镇做题家”的标签,遭受到了不少的偏见和质疑。他只能通过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来证明自己。在风洞实验中,他不断地尝试将九霄御气诀的手感与气动曲线相结合,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才终于找到了压住涡振的方法。
还有那些为了竞赛而奋斗的日子,他在航模试飞前夜,在荧光灯下反复调试,煤油灯式的温度重现,让他的心与手更加合一。竞赛时的紧张和兴奋,起飞呼号响起时的激动,以及竞赛后与杨华、何飞、赵建军三人的握手,这些场景都历历在目。
“曾经的我,是那么的青涩和无助。”付华飞自言自语道,“但正是这些挫折和困难,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精心筹备:分享内容细雕琢
为了这次分享课,付华飞做了精心的准备。他知道,这次分享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报告,更要将自己的成长经历、遇到的挫折以及“不丢人”的初心都融入其中。
他将自己在航校的点点滴滴进行了梳理,整理出了一份详细的演讲稿。他想让学弟学妹们知道,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它们。
同时,他还准备了一些实际的演示内容。他要公开演示“御气”之法如何与风洞实验相结合,将玄奥的修行,用学弟学妹们可以理解的工程语言进行了解构。他希望通过这些演示,让大家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科技与修行的融合。
“华飞,你这次的分享课一定会很精彩的。”何飞鼓励他道,“你把自己的故事和经验分享出来,说不定能启发很多人。”
付华飞微笑着说道:“我只是希望能给他们一些启发,让他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分享课的日子终于来临了,付华飞站在航校的讲台上,看着台下坐满了的学弟学妹们,心中不免有些忐忑。他深吸一口气,开始了自己的分享。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付华飞,曾经也是这所学校的一名学生。”付华飞的声音有些微微颤抖,但他很快就镇定了下来,“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这所学校的一些经历。”
他开始讲述自己刚到航校时的迷茫和无助,讲述自己如何为了保学籍而努力学习,如何在风洞实验中不断探索和尝试。台下的学弟学妹们都听得十分认真,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敬佩。
“我曾经也和你们一样,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恐惧。我也曾经被人质疑和嘲笑,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因为我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丢人’。”付华飞坚定地说道,“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
接着,付华飞开始讲解“科技相证”的理念。他详细地介绍了灵气与科技的关系,以及修行与工程的结合。他提到了“九霄御气诀”,将其与空气动力学中的边界层控制、涡流管理等知识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大家看,‘九霄御气诀’中的‘翼型重构—涡流管理—边界层调控’,其实和我们工程学中的很多概念是相通的。”付华飞一边说着,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了相关的公式和图表,“我们可以通过修行来感知灵气,然后将这种感知运用到工程实践中,从而提升我们的技术水平。”
他还讲述了自己在试飞基地的经历,如何将御气术应用到抗结冰试验中,通过调整灵气的流动来优化飞机的涂层性能。台下的学弟学妹们都听得入了迷,他们第一次听到这样新颖的观点和方法。
“这太神奇了!原来修行和科技可以结合得这么紧密。”一个学弟小声说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