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经师展新貌
在何飞积极撰写医理论文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团队对AI经师“祝融”系统的升级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调试与优化,“祝融”系统终于完成了升级。
升级后的“祝融”系统,犹如一位脱胎换骨的智者,它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接受指令、辅助记忆的工具,而是能够主动地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团队提供更精准、更全面的决策支持。
赵建军看着“祝融”系统界面上不断闪烁的数据和图表,眼中满是兴奋和期待。他对身边的付华飞说道:“这次升级,‘祝融’系统的性能有了质的飞跃,我相信它一定会在接下来的试飞任务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付华飞点了点头,说道:“是啊,我们这段时间的努力没有白费。希望‘祝融’系统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
风险预警:意外之声初响起
又一次高空试飞任务即将来临,团队成员们都在为这次试飞做着最后的准备。飞机在机库中被仔细地检查和调试,各种设备和仪器都被反复校准,确保万无一失。
就在大家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准备工作时,“祝融”系统突然发出了尖锐的警报声。这突如其来的警报声,打破了机库中的宁静,让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目光齐刷刷地看向了“祝融”系统的显示屏。
赵建军迅速走到显示屏前,查看“祝融”系统发出的预警信息。只见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在即将到来的试飞中,某个特定的高度和速度组合下,存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失稳窗口”。
这个预警信息让团队成员们都感到十分意外。在此之前,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试飞和模拟实验,都没有发现这样的失稳窗口。而且,按照以往的经验和数据分析,这个特定的高度和速度组合应该是安全的。
付华飞皱了皱眉头,说道:“‘祝融’系统怎么会突然发出这样的预警?这个失稳窗口真的存在吗?我们是不是应该再仔细核对一下数据?”
赵建军也有些犹豫,他说道:“‘祝融’系统经过了升级,按理说它的分析和预测应该是比较可靠的。但是这个预警确实太意外了,我们还是谨慎一些为好。”
团队成员们对“祝融”系统的预警产生了怀疑。一些经验丰富的试飞员认为,“祝融”系统毕竟只是一个人工智能程序,它的判断可能存在误差。他们觉得,按照原计划进行试飞是安全的,没有必要因为一个不确定的预警而改变计划。
一位老试飞员说道:“我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这么多年,飞过各种复杂的环境和工况。这个特定的高度和速度组合我也飞过很多次,从来没有出现过问题。我不相信‘祝融’系统的这个预警。”
另一位试飞员也附和道:“是啊,我们不能被一个机器的判断左右。如果因为这个预警而改变试飞计划,可能会影响我们对飞机性能的全面测试。”
然而,也有一些成员对“祝融”系统的预警表示重视。他们认为,“祝融”系统经过了升级,拥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学习能力,它的预警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
何飞说道:“虽然我们对这个预警感到意外,但是我们不能轻易忽视它。‘祝融’系统能够发现这个失稳窗口,说明它对数据的分析更加深入和全面。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个预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付华飞也支持何飞的观点,他说道:“我们不能因为经验和习惯而忽视潜在的风险。既然‘祝融’系统发出了预警,我们就应该谨慎行事。我们可以先对预警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再做决定。”
为了弄清楚“祝融”系统预警的真实性,团队成员们开始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赵建军带领技术人员,对飞机的设计参数、飞行性能数据、气象条件等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比对。
他们发现,在这个特定的高度和速度组合下,飞机的边界层气流会发生复杂的变化。由于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温、气压、湿度等,这些因素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导致边界层气流的不稳定。
付华飞运用自己的御气术知识,对灵气与气流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他发现,在这个特定的工况下,灵气的流动也会出现异常,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边界层气流的不稳定。
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团队成员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他们发现,在这个特定的高度和速度组合下,飞机的机翼表面会形成一个微小的涡流区域。这个涡流区域会破坏边界层的稳定性,导致飞机出现失稳的情况。
赵建军兴奋地说道:“我们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祝融’系统的预警是正确的,这个失稳窗口确实存在。”
随着分析结果的逐渐清晰,团队成员们对“祝融”系统的预警从怀疑转变为信服。那些原本持怀疑态度的试飞员也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