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旧馆异闻
雨夜的雷声如同巨兽的咆哮,撕裂了城郊殡仪馆上空厚重的云层。林默踩着积水走进“永安殡仪馆”的铁门时,裤脚已经湿透,廉价皮鞋在水磨石地面上留下一串深色脚印。
“新来的?”值班室窗口探出颗花白脑袋,老花镜滑到鼻尖,“林默是吧?跟我来。”
张师傅佝偻着背在前头引路,钥匙串在昏暗走廊里叮当作响。走廊两侧的墙壁泛着潮湿的霉斑,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和某种难以名状的腐朽气味。林默攥紧背包带,注意到墙上的挂钟指针停在三点十七分,积灰的玻璃罩上还留着指刮过的痕迹。
“你管夜班,主要盯焚尸炉那块。”张师傅打开值班室的门,一股樟脑丸味扑面而来,“记住三条:十二点后别开三号炉,听见里面有动静千万别趴窗口看,天亮前必须把炉渣清干净,倒后院那棵老槐树下。”
林默点头时,眼角瞥见墙上的老照片。泛黄的相纸上,十几个穿着白大褂的人站在老式焚尸炉前,前排中间的男人胸前别着“馆长”徽章,笑容僵硬得像蜡像。照片右下角的日期被水渍晕开,隐约能看清“1953”的字样。
“前几任怎么不干了?”林默忍不住问。
张师傅往搪瓷杯里倒热水的手顿了顿,蒸汽模糊了他的表情:“年轻人别多问,干满三个月结工资,不该看的别看,不该听的别听。”他放下杯子时,林默发现杯底沉着几片指甲盖大小的黑色碎屑。
午夜十二点的钟声从殡仪馆后院传来,那口几十年的老钟早就该报废,却总在整点准时敲响。林默打着手电筒巡检,光束扫过三排并列的焚尸炉,金属外壳在黑暗中泛着冷光。
三号炉的门缝里透出微弱的红光,像有跳动的火苗。林默皱起眉,明明傍晚检查时所有炉门都关得死死的。他刚要伸手去推,忽然听见里面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像是有人用指甲刮擦内壁。
“谁在里面?”林默的声音在空旷的焚尸车间里回荡。
刮擦声停了,随即响起沉闷的撞击声,一下,又一下,像是有什么东西在里面用头撞炉壁。林默后退半步,手电筒光束剧烈晃动,照亮炉门上模糊的手印——那些手印是潮湿的,边缘还带着暗红色的印记。
墙上的石英钟突然发出齿轮错位的咔嗒声,指针疯狂倒转。林默转身要跑,却发现身后的门不知何时锁上了,钥匙串在门把手上轻轻摇晃,发出细碎的碰撞声。
撞击声越来越响,炉门开始轻微震动。林默盯着门缝里的红光,那光芒忽然变成诡异的绿色,伴随着一股浓烈的焦糊味,像是烧着了头发。他背靠着冰冷的墙壁滑坐在地,眼睁睁看着三号炉的门把手缓缓转动。
第二章:炉中黑影
门把手转了半圈卡住了,绿色光芒从门缝里骤然熄灭。林默的心脏狂跳不止,手电筒滚落在地,光束斜斜照向天花板,在斑驳的墙面上投下扭曲的光影。
他摸索着捡起手电,光束重新对准三号炉时,撞门声已经停了。车间里恢复死寂,只有通风口传来呜呜的风声,像是有人在暗处哭泣。林默扶着墙壁站起来,发现掌心沾满了黏腻的黑色粉末,凑近鼻尖一闻,是烧透的纸灰混着铁锈的味道。
凌晨三点,林默坐在值班室里翻看着旧档案。张师傅临走前说档案室里有前任留下的记录,或许能帮他熟悉工作。积灰的文件夹里夹着泛黄的登记册,最新的记录停留在三个月前,登记人签名是“周磊”。
“7月15日,三号炉使用异常,炉温骤升至1800℃,金属架熔化。”林默念着潦草的字迹,“清理时发现未燃尽的布料碎片,带有红色丝线绣的‘安’字。”
他翻到下一页,纸页边缘有烧焦的痕迹。“7月17日,夜班听见三号炉内有歌声,像是女人唱戏。检查炉体无异常,但炉渣里有指甲大小的骨头碎片。”
最后一页的字迹几乎难以辨认,墨水晕开成黑色团块,隐约能看清“别开门”三个字被反复写了十几遍,笔画越来越用力,最后划破了纸页。林默合上档案夹,发现封面内侧贴着张泛黄的便签,上面用红墨水写着:“槐树下的土不能埋活物。”
窗外突然传来树枝刮擦玻璃的声音。林默抬头,看见后院那棵老槐树的枝条在风中摇摆,树影投在墙上像无数只挥舞的手臂。他想起张师傅说的要清炉渣,抓起铁铲走向焚尸车间。
三号炉的炉门敞开着,里面积着厚厚一层灰白色炉渣。林默皱眉,明明昨晚没使用过,怎么会有这么多残渣?铁铲碰到硬物,发出清脆的响声。他弯腰拨开炉渣,心脏猛地缩紧——那是半截烧焦的桃木梳子,齿缝里还缠着几缕黑色的长发。
“叮铃铃——”
值班室的电话突然响起,尖锐的铃声在寂静的凌晨格外刺耳。林默快步跑回值班室,抓起听筒的瞬间,电话那头传来滋滋的电流声,夹杂着模糊的女人啜泣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