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一阵狂风袭来,慧能手中的竹篮被风吹得倾斜,一卷《华严经》从篮口滑了出来,打着旋儿向沙丘下滚去。“经卷!”慧能惊呼一声,就要追过去。
“别去!”秦十三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他,“风太大,你追过去会被吹走!我去!”他说着,便将马鞭塞给身边的护卫,弯腰顶着风,向沙丘下冲去。
沙粒打在秦十三的脸上,他却顾不上擦,目光紧紧盯着那卷滚动的经卷。好在经卷被一块石头挡住,他快步上前,将经卷捡起,用衣襟裹紧,转身便往回跑。刚跑没几步,又是一阵狂风袭来,他一个踉跄,险些摔倒,连忙伸手抓住身边的骆驼缰绳,才稳住身形。
“秦护卫!”慧能连忙迎上去,接过经卷,见经卷只是沾了些沙尘,并无破损,这才松了口气,“多谢秦护卫,若不是你,这卷经卷就找不回来了。”
“举手之劳。”秦十三抹了把脸上的沙子,笑着道,“沈掌东说了,经卷的安全,也是我们的责任。”
圆空走过来,对秦十三双手合十:“秦护卫舍身护经,贫僧代僧团谢过。待今日扎营后,贫僧愿为你诵经祈福,保佑你西行之路平安顺遂。”
秦十三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师父客气了,这是我该做的。”
午时刚过,队伍终于走出了黑风口。风渐渐小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在沙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沈砚秋勒住马,回头望去,只见黑风口的沙丘在风中仍在变换着形状,像是一头蛰伏的巨兽。
“所有人原地休息半个时辰,检查物资与经卷。”沈砚秋高声下令。
商队伙计们纷纷卸下行李,取出水囊喝水;僧团成员则围坐在一起,小心翼翼地展开经卷,检查是否有破损;温景然忙着统计物资损耗,顾长风则带着护卫们巡视四周,确保营地安全。
沈砚秋走到圆空与玄清身边,见他们正在检查那卷被风吹落的《华严经》,便问道:“经卷没事吧?”
“多亏秦护卫及时追回,只是沾了些沙尘,”圆空答道,“我已让弟子用软毛刷轻轻拂过,不影响阅读。”
玄清也点头道:“道众的经卷也都完好,只是有几卷的布囊被风沙磨破了,待扎营后,需重新缝补一下。”
“温先生那里有备用的布帛,”沈砚秋道,“你们若需要,可让弟子去取。今日大家都辛苦了,晚上扎营后,让伙房多煮些热汤,给大家驱驱寒。”
半个时辰后,队伍再次启程。此时的戈壁已没有了黑风口的凛冽,阳光温暖地洒在身上,让人多了几分惬意。慧能与清风并肩走在骆驼旁,不时低声交谈着什么,偶尔还会指着远处的沙丘,讨论着上面的纹路像什么;秦十三则跟在他们身后,时不时帮着扶一下倾斜的经箧,气氛比清晨时融洽了许多。
夕阳西下时,队伍抵达了今日的扎营点——一处靠近水源的废弃驿站。顾长风让人先去检查驿站的安全性,温景然则指挥伙计们搭建帐篷,圆空与玄清带着弟子们,将经卷小心翼翼地从骆驼背上卸下,放在驿站内干燥的房间里。
沈砚秋站在驿站门口,望着远处渐渐落下的夕阳,心中满是感慨。她想起昨日在北庭时,还在担心僧团与商队难以磨合,如今看来,这场“首次同行”虽有波折,却也让双方多了几分信任与默契。
“沈掌东,在想什么?”温景然走过来,递过一杯温水。
“在想这场西行之路,”沈砚秋接过水杯,轻声道,“今日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更多的挑战要面对。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同行,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温景然点头:“是啊,今日秦护卫护经,僧团诵经祈福,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商队与僧团,本就是相辅相成——商队为僧团提供保护与物资,僧团为商队带来精神的慰藉,这样的同行,定能走得更远。”
远处,圆空正带着弟子们在驿站的空地上诵经,低沉的经文声在戈壁上回荡;玄清则在一旁,教几名商队伙计辨识草药,不时还会示范一下如何用草药缓解疲劳。顾长风与秦十三等人,则在驿站外巡逻,确保夜间的安全。
沈砚秋看着这一幕,嘴角露出一抹微笑。她知道,这场跨越万里的“商僧同行”,不仅是一次贸易之旅,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今日的“首次同行”,便是这段传奇最好的开端——驼铃轻响,经卷飘香,在这茫茫丝路上,他们将用脚步丈量距离,用信任搭建桥梁,书写一段属于佛道西行与商队贸易的不朽篇章。
喜欢丝路万里驼铃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丝路万里驼铃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