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台商栈外的空地上,晨阳刚漫过胡杨林的树梢,将满地沙砾染成暖金色。阿罗憾握着弯刀的手猛地一劈,寒光掠过,一截碗口粗的胡杨木应声断裂,木屑混着晨露飞溅。他转过身,目光扫过面前列队的三百余人——沈家商队的老护卫扎着青色绑腿,焉耆部落的勇士裹着兽皮护臂,疏勒来的镖师腰间悬着双斧,衣衫各异,口音混杂,却都盯着他手中那柄泛着冷光的弯刀,眼中透着期待与紧绷。
“从今日起,你们只有一个身份——‘丝路卫’。”阿罗憾的声音带着西突厥旧部特有的沉厚,像戈壁上的风般撞在每个人耳中,“你们的刀,要护的不是单个商队的货,是这条路上所有人生计;你们的盾,要挡的不是沙匪的抢,是李崇断商道的狼子野心。”
他抬手示意陈武分发红布条:“系在左臂上,这是‘丝路卫’的记号。战场上见此布条,便是同生共死的兄弟——不许误伤,更不许退。”
人群中响起窸窣的系布条声,沈砚秋站在夯土台上,指尖轻轻摩挲着羊皮地图边缘。昨日帖木儿已带着回纥部落的先锋赶到,加上阿罗憾从疏勒带来的五十名镖师,“丝路卫”总算有了三百五十余人。可她望着队列里几个攥着弯刀却指尖发白的年轻护卫,眉头微蹙——这些刚从江南来的少年,连沙匪都没见过,若不尽快磨出默契,怕是撑不住李崇的正规军。
“阿罗憾将军早年在白水城抵御过葛逻禄部落的突袭,最懂怎么把散兵捏成拳头。”帖木儿走到沈砚秋身边,目光落在阿罗憾示范盾阵的身影上,“你看他刚才劈木的力道,还有分阵时的眼神,这些人已经服他了。”
沈砚秋点头,目光却没离开那几个年轻护卫:“服是一回事,能并肩杀敌是另一回事。李崇的兵卒都带着北庭都护府的制式甲胄,我们这些人里,一半没见过真正的战场,得让阿罗憾多练实战配合,至少要让他们知道,盾卫的后背该交给谁。”
话音刚落,阿罗憾已将人群分成三队。盾卫们弯腰举盾,青黑色的盾牌在晨阳下连成一片,像突然立起的矮墙;箭卫们蹲在盾后,弩箭上弦的“咔嗒”声整齐划一;锋卫们握着弯刀,脚步错开,自然形成三人一组的小阵。
“盾卫推进时,脚要踩实沙砾,盾沿贴紧,别给箭留缝!”阿罗憾走到盾阵前,用弯刀柄敲了敲最边上的盾牌,“你们是前墙,若你们退了,后面的箭卫就成了活靶子——想想你们在焉耆市集买糖的孩子,在疏勒织地毯的婆娘,退了,他们就没活路了。”
接着他转向箭卫,拿起一张弩演示:“瞄准胸口下两指,那里是甲胄的缝隙。别想着射腿,李崇的兵卒穿的是皮靴,射不透。”最后他站在锋卫面前,弯刀划出一道弧线:“三人一组,一人主攻,两人护左右,记住,你的刀要护着同伴的后背,就像护着你马背上的水囊——没了同伴,你走不出这片戈壁。”
演练开始,盾卫们踩着沙砾慢慢推进,盾牌碰撞的闷响在空地上回荡;箭卫们的弩箭射向远处的胡杨树,箭杆密密麻麻钉在树干上,像突然开了片黑花;锋卫们的弯刀挥舞间,卷起的沙砾落在兽皮护臂上,发出细碎的声响。
沈砚秋看着队列渐渐有了章法,心中微松。她转头对帖木儿说:“让回纥的先锋也加入吧,他们马术好,正好当骑卫。再从盾卫里挑些身手灵便的,跟着学骑马,免得李崇从侧翼绕袭。”
帖木儿立刻去召集回纥勇士。不一会儿,五十名身着皮甲、骑着战马的回纥人就来到了空地上。他们看到“丝路卫”的演练,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翻身下马,主动走到锋卫队伍旁,跟着一起练习三人组配合。有个回纥勇士故意放慢速度,让江南来的年轻护卫看清弯刀借马势发力的技巧,惹得周围人都笑起来,刚才的紧绷消散了不少。
“阿罗憾,你看这样如何?”沈砚秋走下夯土台,走到阿罗憾身边,“让回纥的勇士当‘骑卫’,战时在侧翼巡逻,若是李崇的人从侧面偷袭,他们能立刻拦截。另外,再从盾卫里挑些身手好的,跟着回纥勇士学骑马,充实骑卫的力量。”
阿罗憾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沈姑娘考虑得周全。回纥人马术精湛,让他们当骑卫再好不过。我这就挑二十个盾卫,跟着他们学骑马,争取两日内能上战场。”
正说着,顾长风提着药箱从边境方向赶来。他身上的白褂沾了些尘土,脸上却带着几分急切:“砚秋,阿罗憾将军,边境救护点那边需要些护卫帮忙搬运草药和夹板,能不能从‘丝路卫’里调些人过去?”
阿罗憾立刻转身,从盾卫队伍里挑了十个膀大腰圆的汉子:“你们跟着顾医官去,路上注意安全,若是遇到可疑人员,立刻回来报信。记住,顾医官是我们的‘医心’,你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他。”
汉子们齐声应下,跟着顾长风离去。沈砚秋望着他们的背影,心中涌起一阵暖意——从烽烟初现到如今护卫整合,不过短短十日,可所有人都在为守住轮台而努力,没有抱怨,没有退缩,这份同心协力的信念,比任何精良的兵器都更有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