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一个值守驿站的山民跑了进来,神色焦急,用纯粹的山民话大喊着什么。众人都面露疑惑,只有木昆脸色一变,立刻对沈砚秋道:“不好!他说听风驿站方向有‘苏鲁崩’——就是雪崩!还有商队被困在那里!”沈砚秋心中一紧,立刻起身:“顾长风,带医疗物资;阿罗憾,集合护卫队;木昆长老,麻烦你派几个熟悉地形的山民带路!”
一行人匆匆出发,路上,木昆教大家用山民话喊“小心雪崩”“往这边躲”,顾长风则教山民们中原话的“快让开”“有人受伤吗”,以便等会儿和商队沟通。赶到听风驿站时,雪崩已经停了,山道被积雪堵了大半,几个商队伙计被困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冻得瑟瑟发抖,却因为语言不通,无法向山民求助,只能挥舞着手臂大喊。
“别害怕!我们来救你们!”沈砚秋用中原话大喊,又让身旁的山民阿木用山民话重复。被困的商队伙计听到熟悉的语言,顿时安定下来,其中一个掌柜的喊道:“沈公子!我们这里有两个人被积雪砸伤了,动不了!”
顾长风立刻让山民们用绳索搭建救援通道,一边对着岩石上喊:“我是顾长风!你们把受伤的人扶到岩石边缘,我们用绳索把你们吊下来!”阿木在一旁同步翻译,商队伙计们立刻照做。救援过程中,一个受伤的伙计疼得大叫,顾长风喊道:“忍着点!我们马上救你下来!”同时用山民话对抬担架的山民说:“慢一点,他的腿伤了,别碰着!”
因为语言沟通顺畅,救援行动格外顺利。半个时辰后,被困的商队伙计全部被救下来,顾长风立刻为受伤的人处理伤口,一边处理一边用中原话叮嘱注意事项,阿木则翻译成山民话,让值守驿站的人记好后续的护理方法。商队掌柜的握着沈砚秋的手,感激道:“沈公子,这次真是太感谢了!若不是你们能和山民顺畅沟通,我们还不知道要被困多久,真是多亏了这语言课啊!”
夕阳西下时,众人返回山民学校。沈砚秋提议,把今日学到的常用语整理成“双语手册”,用中原文字、山民符号、草原拼音三种形式记录,再配上图样,每个驿站、部落都发一本,让大家随时能翻看学习。木昆长老立刻让年轻的山民找来兽骨与羊皮纸,连夜刻制手册;帖木儿则让牧民回去后,教部落里的人学中原话,下次贸易会时,争取能和商队直接对话。
帐内的灯火彻夜未熄,沈砚秋与顾长风一边帮着整理手册,一边和木昆、帖木儿交流语言学习的心得。帖木儿指着“朋友”两个字,用生硬的中原话道:“沈公子,顾先生,我们……是朋友。”沈砚秋笑着回应:“对,我们是朋友!山民、牧民、中原人,都是朋友!”木昆也用刚学的中原话接道:“朋友……一起守商道!”
次日清晨,第一批“双语手册”刻制完成。手册用兽骨装订,封面刻着中原的驼铃、山民的山峰、草原的奔马三种图案,象征着三个族群的融合。沈砚秋将手册分发给驿站值守人员、山民部落与草原牧民,每个人都如获至宝,立刻翻看起来,有的互相指着手册上的字提问,有的则对着图样练习发音,整个雪线与草原边缘,都弥漫着学习语言的浓厚氛围。
沈砚秋与顾长风牵着马,准备返回草原主营地。路过山民部落时,几个孩子跑到他们面前,用清晰的中原话喊道:“沈先生!顾先生!再见!”沈砚秋与顾长风笑着挥手,回应道:“再见!要好好学字啊!”孩子们用力点头,又用山民话喊了一句“一路平安”,才蹦蹦跳跳地跑开。
顾长风看着孩子们的背影,轻声道:“语言真是最奇妙的东西,能把原本陌生的人连在一起。现在大家能顺畅沟通了,不管是贸易、救援还是日常往来,都不会再因为误会出问题了。”沈砚秋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商道,只见一队商队正与山民交易,商队掌柜用生硬的山民话喊着“换十只羊”,山民则用中原话回应“好,给你茶”,双方手势配合着简单的语言,交易得十分顺利。
马蹄踏着晨露,缓缓前行。风拂过草原,带来牧民的歌声,夹杂着几句生硬却亲切的中原话;远处雪乡的山民学校方向,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既有中原文字的韵律,也有山民语言的质朴。沈砚秋与顾长风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语言的交流,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文化的融合与情谊的沉淀。这条横跨天山与草原的商道,因语言的相通而更加紧密,不同族群的人因能听懂彼此的心声,而真正成为了守望相助的一家人,驼铃声中,也多了几分跨越山海的温情与和谐。
喜欢丝路万里驼铃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丝路万里驼铃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