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的京城寒风凛冽,荣国府大观园内却是一派热闹景象。
王熙凤站在省亲别院改造的院堂门口,指挥着下人们张灯结彩,为明日的大年初二家宴做准备。
“这边再挂高些,对,就那样!”王熙凤裹着厚厚的貂皮斗篷,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一团雾,“平儿,去瞧瞧厨房准备的怎么样了,明日来的都是贵客,可不能怠慢。”
这是他们从南宁回京后第一次大宴宾客,贾琏刚刚升了从三品分巡苏松道,正是春风得意之时。王熙凤自然要把这场家宴办得风风光光。
英哥儿从书房窗子里探出头来:“娘,外头冷,您进屋里歇着吧。”
王熙凤回头看见儿子关切的小脸,心里一暖,笑道:“这就来。你爹一会儿该从衙门回来了,你去前头迎迎他。”
英哥儿应了一声,放下书本,裹了件棉袍就往前院去。他今年九岁了,个子窜高了不少,眉眼间越发显出俊秀模样。虽然年纪小,但因着连中小三元的名声,府中上下都对他格外敬重。
刚到前院,就见贾琏的轿子到了。贾琏从轿中下来,面色红润,一身官服更衬得他气度不凡。
“父亲!”英哥儿迎上去。
贾琏看见儿子,脸上立刻露出笑容,伸手摸摸他的头:“等久了?走,进屋说。”
父子二人说着话往贾赦院中去。如今贾赦年纪大了,下人都称他老太爷,但他精神头却好得很,见儿子孙子来了,忙让下人看茶。
“琏儿来得正好,”贾赦捋着胡须道,“明日家宴,迎春、黛玉都来,连湘云那丫头也应了要来的。你媳妇可都安排妥当了?”
贾琏笑道:“父亲放心,凤丫头办事您还不知道?定然周全。”
贾赦满意地点头,又看向英哥儿:“明儿个你那些姑父们来了,好生陪着他们说说话。”
英哥儿乖巧应下。他早就听说林表姑家的双生子如今调皮得很,倒是很想见见这两个许久未见的小表弟。
次日一大早,贾府就热闹起来。王熙凤天不亮就起身张罗,巧姐儿也穿上新衣,帮着母亲打理事务。
巳时刚过,客人们陆续到了。先是迎春一家子来了。迎春去年九月刚生下第二胎,如今才出月子不久,脸色红润,抱着胖乎乎的小儿子,身边还跟着大女儿婠婠。柳青岩跟在后面,手里大包小包全是礼物。
“二姑姑!”英哥儿高兴地迎上去,小心地摸了摸小表弟粉嫩的脸蛋。
迎春笑道:“英哥儿又长高了!听说你在金陵又中了案首,真是给咱们家争气!”
柳青岩也笑着拍拍英哥儿的肩:“好小子,比你二姑父强多了!”
不多时,黛玉和周怀瑾也带着双生子来了。两个不到两岁的小童穿着一样的红袄子,像两个年画娃娃,一进门就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林表姑,怀瑾表叔!”英哥儿行礼道。
黛玉笑着拉过他:“快让表姑瞧瞧!听说你在金陵可是出名了,八岁的秀才公呢!”她比从前丰润了些,显见婚后的日子很是舒心。
周怀瑾则从怀中取出一个锦盒递给英哥儿:“这是给你的贺礼,一方歙砚,知道你读书用得上。”
英哥儿连忙道谢,正要引他们进去,忽听门外又传来通报声:“史家姑奶奶来了!”
众人回头,只见史湘云扶着丫鬟的手进来,小腹明显隆起,怕是已有五六个月的身孕了。她脸上带着明媚的笑容,比从前在贾府时还要开朗几分。
“云表姑!”英哥儿惊喜地叫道。他记得上次见史湘云时,她还在卫家受气,如今看来竟是完全不同了。
史湘云笑道:“可算是见着咱们的小神童了!我给你带了好东西,一会儿给你。”
王熙凤闻声迎出来,一见史湘云的模样就笑了:“哎哟,这可是大喜事!几个月了?怎么也不早些告诉我们?”
史湘云抚着肚子,脸上泛起红晕:“五个月了。本来想等稳当了再说的。”
女眷们说笑着往内院去,英哥儿则引着几位姑父到外院书房去见贾赦和贾琏。
外院那边,贾赦穿着崭新的赭色缎袍,坐在主位上,看着女婿侄女婿到来,得意地捋着胡须。如今府中下人都称他“老太爷”,他听着十分受用。
贾琏陪着周怀瑾、柳青岩、卫若兰说话。贾兰已经十六岁了,斯文俊秀,安静地坐在一旁听着长辈们谈话。英哥儿则坐在贾兰身边,虽然年纪最小,但言谈举止从容不迫,毫不怯场。
贾赦举起酒杯,满面红光:“今日难得团聚,老夫心里高兴!看着你们一个个都有出息,我们贾家门楣复兴有望啊!来,共饮此杯!”
众人纷纷举杯。席间,贾琏问起周怀瑾:“听说怀瑾表弟今年翰林院散馆,成绩优异,为何不留在翰林院,反而请调苏州学政?”
周怀瑾温文尔雅地一笑:“苏州乃是人文荟萃之地,怀瑾不才,愿为当地学子尽绵薄之力。况且……”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温柔,“我也曾答应过内子,要带她回苏州老家看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