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争相吸纳流民之际,袁本初已收编三十万青壮。兵力骤增带来粮秣危机,纵有三州之地,连年征战仍使府库见底。四世三公之名虽得士族响应,真金白银的支援却寥寥无几。
"粮册分明才征新粟,怎会告罄!"袁绍掷卷于案,绫帛扬起浮尘。这位曾挥金如土的贵公子,此刻竟为军灶炊烟蹙眉。
涿郡刘耕的粮仓却在暗处疯涨。那些混入各州的"农夫"如蚁群运粮,凡经其手之粟皆化为系统数字。袁军每咽下一口军粮,实则为刘耕账上添一笔资源。
当诸侯遣散冗兵屯田时,袁绍营中三十万张嘴仍在吞噬粮秣。幕僚只见主公佩剑骤鸣:"郭公则,随我赴甄氏商行!"他抚过剑穗明珠,眸中寒光如刃:"此番若不得洛神,便取金坞!"
(
枭雄袁绍行事向来果决狠辣,区区甄家竟敢不向他的霸业低头,这无疑触怒了他。
当袁绍亲临甄府时,这座冀州首富的宅邸顿时笼罩在肃杀之气中。虽然袁绍已坐拥三州之地,甄家仍未选择归顺。作为商贾世家,甄家虽富可敌国,粮草堆积如山,却始终处于卑微的社会地位。
"主公!主公!"甄府管家福伯慌慌张张闯入内室,"袁绍带着谋士郭图又来了!"
甄家家主甄逸闻言,不禁长叹一声。他早料到袁绍会逼迫甄家表态,却不想来得如此突然。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甄逸整了整衣冠,强撑笑容出迎。
看到甄逸卑躬屈膝的模样,袁绍满意地眯起眼睛:"甄逸,本公今日前来就为一件要事——需筹措七十万大军的军粮!"
这要求让甄逸面色骤变。他虽然富甲冀州,但要供应如此庞大的军需,无异于天方夜谭。
"袁公明鉴,"甄逸艰难地拱手,"七十万大军的军粮,甄家实在力有不逮......"
袁绍目光陡然转冷:"本公不是在与你商量!"说罢甩袖而去,只留下呆立原地的甄逸。
望着袁绍远去的背影,甄逸心如死灰。即便倾尽家财购粮,短时间内也绝无可能凑齐如此庞大的军需。
甄逸陷入深深的思索。
正当他举棋不定之时,甄家二当家、负责与兖州曹操联络的甄兴匆匆赶回。只是甄兴神色凝重,不见往日的从容。
"兄长,曹操拒绝伸出援手!"
"他说袁绍势大,他自身难保,实在无力庇护甄家。"
听闻此言,甄逸眉头紧锁,心中愈发沉重。
连曹操都不愿相助,看来只能向袁绍俯首,为那七十万大军筹措粮草了。这个念头闪过,甄逸不由得叹息一声。
然而,甄兴忽然从怀中取出一封信函,递到甄逸面前。
"兄长,这是曹操的亲笔信,他另有建议。"
"他说若甄家想延续下去,不如投奔袁绍忌惮的大皇子殿下。"
甄逸顿时目光一亮。
"孟德让我们投靠幽州的大皇子?"面对兄长的疑问,甄兴肯定地点头。
甄逸展开信细细阅读,只见曹操极力称赞大皇子贤德仁厚,治下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繁荣。
"甄兄可率全族投奔大皇子!"
"袁绍骄横无德,若继续留在冀州,唯有倾尽家财方能保全家族。"
"大皇子仁德,治下无世家掣肘,发展迅猛。"
"此时投奔,必得重用!"
读完信,甄逸神色渐渐明朗。
比起袁绍,击退异族、守卫幽州的大皇子显然更值得信赖。况且大皇子麾下尚无商贾支持,雪中送炭远胜锦上添花。
想到这里,甄逸已然下定决心。
"好!大皇子贤名远扬!"
"袁绍如此咄咄逼人!我们必须尽快谋划对策!"
甄家家主甄逸拍案而起,堂前烛火随之摇曳。檀木案几上摆放的兵法竹简被震得哗哗作响,这位商贾之主的指节已然发白。
"老爷三思啊!"满头银丝的福伯踉跄冲进厅堂,腰间玉佩叮当碰撞,"袁本初已派重兵围住府邸各个出口,此时迁徙无异于自投罗网!"
甄逸闻言面色骤变。案上青瓷茶盏被他失手扫落,碎瓷溅了一地。他早该料到,袁绍既要甄家筹措军粮,又怎会放任他们离开冀州?
正当众人愁云惨淡之际,珠帘轻响。身着藕荷色曲裾的少女款款而入,腰间环佩发出清脆的声响。
"父亲何不化整为零?"少女声音如山涧清泉,"袁军既需父亲督运粮草,不妨先将女眷以婚嫁之名送出。待时机成熟,父亲再以采买为由..."
玉指轻点案上舆图,在幽州方位画了个圈。甄逸眼前豁然开朗,案几上摊开的竹简被风吹得哗啦翻动。
这位献策的正是甄家长女,年方十七的甄姜。此刻她发间步摇流光,映得眉间花钿愈显明艳。次女甄宓尚在总角之年,此刻正在闺阁摆弄着彩帛缝制的布偶。
"妙计!"甄逸击掌赞叹,震得腰间玉带钩叮咚作响。堂下侍女急忙捧来笔墨绢帛,着手安排各项事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