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冬藏初显,元气内蕴
北斗沉向西北时,四季坛的冬位石正浸在霜气里。石面泛着青灰,像覆着层薄冰,石缝间的忍冬蜷着褐色的藤,根系在冻土下结成密网 —— 玄时道长说,此刻的冬气最内敛,石纳玄冥之精,草藏生发之气,让静坐的人能在呼吸间感受 “冬藏” 的玄机。
“你看忍冬的根结,” 道长的拂尘扫过石面,带起的霜花在缝里凝成冰晶,“与北斗第七星的轨迹暗合。” 林羽俯身,果然见冻土下的根须盘成螺旋,每圈都对应着一个节气,在最深处与春位石的草脉相连。《四季坛玄志》摊在中央的时序石上,宋代的纸页记载着:“四季非石,乃天地时序之窍;草木非枯,实循环往复之征。”
清时捧着锡壶走来,壶中盛着从 “四季泉” 取的水,“师父说此刻的泉水能映冬象,” 他将水倒在冬位石的凹槽里,水面立刻结出薄冰,冰纹如树枝般向春位延伸,“就像铜镜照影,冬泉照的是万物蛰伏的骨相。” 林羽望着冰纹里晃动的倒影,突然懂了 “归根复命” 的真意 —— 天地的生机从不在喧嚣的生长里,而藏在忍冬的根结、冰霜的纹路、童子捧水的指缝间,藏在每个对蛰伏之物心怀敬畏的时刻。
丑时?冬气渐浓,寒凝万物
残月隐入云层时,冬位石的温度降至冰点。林羽用手触摸,石面的寒意透骨,石缝里的草木却在暗中蓄力,冬位的忍冬根须继续延伸,秋位的菊根则在土中收缩 ——“这是‘冬气贯四序’,” 玄时道长将四种药材分置四季石,冬位放麦冬,秋位放桔梗,夏位放薄荷,春位放柴胡,“就像人有四肢,坛有四时,合起来才是天地的气血。”
清时拿着温度计测量,冬位与夏位的温差恰好三十度,“《玄志》里说‘四季温差,应四气之变’,” 他指着仪器,“就像音律分四调,差一丝便失序。” 林羽望着四石上的药材,忽然明白 “寒极生热” 的深意 —— 天地从不需要恒定的温凉,就像这四季坛,温差三十度是循环的韵律,草木的藏露是时序的显形,就像昼夜的交替、寒暑的往来,对立中藏着相互催生的默契。
寅时?雾漫四坛,氤氲成时
晨雾漫上坛时,四季石的轮廓在雾中连成圆环。林羽望着冬位的白与春位的青在雾里交融,渐渐晕成完整的四季图,石缝里的草木在雾中轻轻颤动,叶片上的霜花融化,在地面连成四条脉络,将坛分成四区 ——“这是‘雾显四季’,” 玄时道长的道袍在雾中若隐若现,“就像水墨晕染,雾晕的是天地的时序。”
老时扛着竹扫帚走来,顺着水痕清扫,帚尖每划过一区,雾便淡一分,露出的地面恰好与四季的符号重合,“这活儿得顺时序走,” 他头也不抬,“冬位要轻扫,春位要细扫,就像给老人梳发,力道得合时节。” 林羽帮着递工具,指尖触到扫帚柄上的年轮,那纹路竟与忍冬的根结隐隐相合,突然想起玄时道长说的 “器物亦含时序”—— 原来每件寻常之物都藏着四季,扫帚的木柄有年轮,铁箍有锈迹,刷毛有枯荣,沾着的露水属春,结着的冰霜属冬,四序具足方能成事。
卯时?人随雾至,各应其序
天刚破晓,村民们已挎着竹篮来。时婶将新收的冬麦种在冬位石旁,“去年把麦种埋在冻土,开春比别处早发芽,” 她拍着手上的泥,“老话说‘冬藏贵实’,你对土地实在,它就给你长实在。” 孩子们则围着四季石打转,冬位边的孩子堆雪人,春位边的孩子挖野菜,夏位边的孩子追蝴蝶,秋位边的孩子拾落叶,自发地按性情归位 ——“这是‘人随时序性’,” 玄时道长笑着说,“藏者归冬,生者归春,长者归夏,收者归秋,不用人教。”
林羽帮着清时给新栽的草木培土,冬位的冬青根系发达,春位的迎春蓄满花苞,夏位的薄荷散发清香,秋位的菊根蓄势待发,在中央时序石旁连成一圈。他想起《玄志》里的话:“草木知四时,冬者藏,春者生,夏者长,秋者收,各从其序。” 这些沉默的植物正顺着天地的法则蓄力,让四季的气能穿过根系,在坛心交融 —— 原来天地从不需要刻意的 “催促”,只需要人放下执念,像草木般顺着时序生长,在循环中寻得平衡。
辰时?日穿雾障,光分四序
日头刚穿透雾层,阳光便在坛心投下四条界线,将四季坛分成明暗四区。夏位石在光里泛着暖黄,冬位石在影里沉如墨,石缝里的草木突然有了动静,春位的迎春微微展瓣,夏位的薄荷舒展叶片 —— 这是《玄志》记载的 “日分时序”,每日此时都会显现,提醒世人 “时序自有分际”。
玄时道长领着众人在坛心站定,春位的人面朝东方,夏位的人面朝南方,秋位的人面朝西方,冬位的人面朝北方,“此刻人是四季的显形,” 他的声音在光与影间回荡,“春者吸青阳之气,夏者纳朱明之光,秋者收白藏之精,冬者藏玄英之华,呼吸相和,便是天地的呼吸。” 时叔端来刚蒸的四色糕,春位放麦糕,夏位放黍糕,秋位放稻糕,冬位放豆糕,“早上碾谷时,四样粮正好一般多,” 他笑着说,“四季要匀,吃食也得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