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后的晨光里,高架桥下的积水还在顺着柏油路面的裂缝缓慢渗流。林羽蹲在积水边缘,将土壤墒情仪的探头插进黏重的黄泥里,屏幕上的含水量数值在 45% 处停滞 —— 这是城市内涝治理办陆工圈定的 “海绵生态修复区”,要在这片年均积水超 15 次的老旧城区试种耐涝型灵草,“2023 年那场暴雨,这里的积水没过膝盖,一楼住户的家具全泡烂了,” 他指着桥墩上泛黄的水位线,“硬化路面占了 80%,雨水根本渗不下去,灵草要是能在雨水井周边扎根,也算给城市装个绿色海绵。” 雾中的老旧小区院墙斑驳,墙根的排水口旁,几株耐湿的狗牙根正从破损的透水砖里探出头,叶片上还挂着未干的泥点。
市政水利专家陆博士推着雨洪监测车走来,便携式雨量计的显示屏上还残留着昨夜的暴雨数据:24 小时降雨量 182mm。她用不锈钢采样勺舀起积水,勺底立刻沉淀出层细沙:“泥沙淤积 + 管网污染,” 她往水样里滴加浊度计试剂,液体瞬间变成乳白色,“得种耐淹 - 固土 - 净水型灵草组合,就像老市政工说的‘香根草固坡,美人蕉滤沙,再力花净水’。” 林羽翻开帆布包里的《太初规则》,指尖划过 “水有缓急,草木能导” 的批注,想起泽丰村用狼尾草加固梯田埂的法子:“得搞‘分级滞渗’,” 他指着内涝区的平面图,“路边种生物滞留带拦水,小区里建雨水花园渗滤,滞洪湖周边种挺水灵草调蓄,就像给城市编张立体防洪网。”
市政养护队的工人们扛着工具来了。修了三十年管网的老张拖着根生锈的疏通杆,杆头的螺旋齿还卡着塑料袋碎片,“这些灵草得经得住折腾,” 他用杆头在雨水井的淤积层里戳出孔洞,“暴雨冲来的垃圾、管网漏的污水,比河道里的淤泥还脏。” 社区志愿者们则在清理小区积水区,塑料桶里装满被水泡胀的纸箱:“要在不影响居民出行的前提下种植,” 戴红袖标的大爷用铁锹铲着淤泥,“不能堵塞排水口,就像陆博士说的‘植绿不阻排,滞水不淹路’。”
第一批灵草苗在雨水井的周边种植带栽种。林羽教大家用 “渗滤嵌植法”,沿雨水井边缘挖出 1.2 米宽的环形沟,底层铺 40 厘米厚的碎石滤料 —— 这些碎石是道路翻修的废料,中层填改良土(泥炭土 + 珍珠岩 + 腐熟秸秆 = 3:2:1),“这些泥炭土能增强保水能力,” 他往土中掺着聚丙烯酰胺,“促进灵草根系形成团粒结构,加速雨水下渗,就像给土壤装透水阀。” 陆博士在旁用渗透仪监测,数据从 0.3mm/min 升至 1.8mm/min:“种植点选在坡度 3%-5% 的区域,” 她标注着雨水井编号,“既能让灵草存活,又能快速排涝,就像给积水区装绿色排水管。”
早饭在社区居委会的临时食堂吃,粗瓷碗里的小米粥飘着灵草叶,谷物的温热裹着泥土的清腥。老张啃着馒头说起 2021 年的内涝抢险,他和工友们在齐腰深的水里疏通管网,连续作业 12 小时,鞋里灌满了泥沙,“那时候就靠抽水泵往外排水,” 他望着雾散后的高架桥,“现在种上灵草,哪怕只能减少两成的积水时间,也算给居民省点事。” 林羽望着种植带里舒展的灵草叶,叶片在微风里与透水砖碰撞出细碎的声响,突然觉得所谓 “疏导”,就是让坚硬的路面与柔软的草木、汹涌的雨水与静默的根系,在湿与绿的纠缠里完成和解。
上午的种植遇到难题。老旧小区的地下管网泄漏,污水渗入灵草种植区,幼苗刚栽下就叶片发黄,陆博士的检测仪显示 COD 值达 120mg/L:“这是‘污水 - 雨水混合污染区’,” 她往土壤里埋入生物滤膜,黑色薄膜在湿土里慢慢展开,“得先过滤污水,再种耐污的灵草品种,就像给土壤装净化器。” 林羽想起泽丰村用芦苇过滤生活污水的法子,让志愿者们运来芦苇根茎与沸石,按 5:1 比例混合成净化层:“这是老祖宗的‘以草滤污’智慧,” 他将混合物铺在管网泄漏点周边,“芦苇的根系能吸附有机物,沸石可交换重金属,搭档干活像给土壤装滤网。”
周边商铺的店主们推着小推车来了。开杂货店的王姐捧着个旧搪瓷盆,盆底的磕痕是去年内涝时被家具砸的,“我们店每年都要被淹两三次,” 她指着店门口的台阶,“2022 年的《市政报告》记载‘这片区域内涝积水时长平均达 48 小时’。” 林羽接过王姐递来的灵草苗,发现根部裹的塘泥里混着碎陶片 —— 是王姐特意准备的,“儿子在建筑系学的,说这草能帮助雨水下渗,” 她用围裙擦着手笑,“林先生要是不嫌弃,我们商户认养门前的种植带,每天来浇水清理垃圾。” 很快,小区里的退休教师、物业公司的员工都来了,有人带来用旧塑料桶改的种植盆,有人要记录灵草的滞水效果,居委会的小院里排起了长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