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日头晒得路面发烫时,陆博士的检测仪传来好消息。经过生物过滤的种植区,COD 值降至 45mg/L,灵草幼苗的黄叶间冒出新绿,“你看,” 她展示显微镜下的根际菌群,“这些反硝化菌以灵草的分泌物为食,能将污水中的氮转化成氮气,就像给毒物改造成无害气体。” 陆工扛着块破损的透水砖走来,砖面上的孔洞还残留着泥沙:“治理办要把旧水泵房改造成‘海绵生态馆’,” 他用刷子清理砖缝里的淤泥,“馆长想请你在馆内做灵草滞水演示,既当展品又当教材,就像给海绵城市挂块实践牌。”
午休的空闲,林羽跟着老张沿内涝区巡查。高架桥下的积水已基本退去,路面上还留着深浅不一的水痕,老旧小区的雨水井旁,灵草的根系已经扎进砖缝,社区广场的低洼处,志愿者们正在搭建临时雨水花园。“东边的滞洪湖有处溢洪道,” 老张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当年为了防洪修的,现在刚好种挺水灵草拦沙,” 走过被水泡坏的绿化带,倒伏的灌木间长出丛水莎草,三棱形的茎秆在阳光下格外坚韧,“这草能监测积水深度,” 老张掐下段茎秆,“茎秆上的节数就是积水天数,比水位计还直观。”
下午的种植转向小区的雨水花园。林羽教大家用 “阶梯种植法”,将雨水花园按高程分成三级:最高级种耐旱灵草(如鸢尾),中级种耐湿品种(如美人蕉),最低级种水生植物(如再力花),“这样能形成梯度滞水,” 他往花园底部铺设防渗膜(只铺边缘,留中心渗透区),“既避免雨水下渗过快导致干旱,又能防止积水过深淹死植物,就像给小区装智能蓄水池。” 陆博士用量筒测量下渗量,数据显示雨水花园的日渗透量达 200mm,是硬化路面的 10 倍:“这叫‘生态滞渗’,” 她对比数据,“能让小区的内涝积水时间缩短 60%,比修大型管网省钱。”
建筑学院的师生们扛着模型来了。他们要在社区广场做 “灵草 - 海绵” 结合的雨洪管理模型,模拟暴雨时灵草如何拦截、渗透、净化雨水,模型里的微型灵草让积水快速下渗,而没有灵草的区域则一片 “汪洋”。“这些模型要参加全国海绵城市设计大赛,” 戴安全帽的教授调试着喷淋系统,“标题就叫‘方寸之间的防洪术’,让更多人知道小空间也能做雨洪管理。” 林羽看着学生们给模型里的灵草标注数据,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是在给拥挤的城市注入自然的防洪智慧。
傍晚的阵雨再次突袭城区。林羽和工人们忙着加固雨水花园的挡土埂,陆博士则监测着雨水井的水位变化,雨点敲打透水砖的声音如鼓点,灵草的叶片在雨水中反倒更显鲜亮。“你看这雨水花园多管用,” 老张抹着脸上的雨水笑,“刚才下了半小时中雨,这里的积水不到十分钟就渗完了,比旁边的马路快多了。” 雨幕中,小区里的孩子们举着伞在雨水花园旁观察,灵草间的雨水汇成细小的溪流,顺着渗透沟流进地下管网,仿佛整个小区都变成了块会呼吸的海绵。
晚饭在社区广场的临时餐棚吃,不锈钢餐盘里的炖菜飘着灵草香,土豆的绵软裹着草木的清苦。王姐端来坛酸豆角,坛子的泥封上印着 “2023” 的字样:“这是去年内涝后腌的,” 她给每个人夹菜,“那时候想着要是再淹水就吃这个,现在种了灵草,总算不用担惊受怕了。” 陆博士从包里掏出份监测报告,最新数据显示小区的内涝积水时长从 48 小时缩短至 12 小时:“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了,” 她眼里闪着光,“再种一个月,就能在滞洪湖放养鱼苗,给居民添个休闲的地方。”
夜里整理资料时,林羽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与《太初规则》做比对。发现很多理念不谋而合,比如 “低影响开发” 与 “灵草滞渗”,“雨洪利用” 与 “植物调蓄”,只是技术形式不同。窗外的雨还在下,雨水顺着雨水花园的渗透沟流淌,在地下管网里汇成清澈的溪流,他给小陈发去消息:“需要批雨水桶造型种植盆,用废旧塑料桶切割而成,侧面留透水孔,能嵌在小区的绿化带里,既收集雨水又种植灵草,就像给城市撒把微型海绵。”
深夜的小区突然传来响动。林羽举着手电出去,光柱里惊起只刺猬,嘴里叼着颗沾着灵草籽的浆果,爪子上还沾着湿润的泥土。他想起陆博士说的 “城市微型生态链”,突然明白内涝治理区不仅是防洪空间,也是小动物的栖息地。蹲在雨水花园的边缘,发现被刺猬翻动的土壤里,灵草的根系反而更发达 —— 原来自然的扰动,能让草木长得更茁壮。
第二天清晨,废品回收站送来了雨水桶种植盆。桶身的上半部分被切割成波浪形,底部和侧面都留着透水孔,“按您说的渗滤标准做的,” 老板用洒水壶测试透水效果,“装满水后半小时就能渗完,比普通花盆好用。” 林羽和志愿者们将种植盆沿小区的绿化带排列,种上耐湿的灵草品种,桶身的绿色与叶片的翠绿相映成趣:“这叫‘桶载海绵’,” 他调整盆体角度时说,“既能收集屋顶的雨水,又能让雨水慢慢渗透,就像给小区装绿色雨水收集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