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的金属摩擦声撕破晨雾时,林羽正蹲在码头岸桥的混凝土基座旁测量盐分。盐度计的数值在 22‰处跳动,基座表面的盐碱结晶如霜花般覆盖,与散落的集装箱锁具、绑扎带构成粗犷的工业图景 —— 这是港口生态改造办徐工圈定的 “临港修复试验区”,要在这座年吞吐量千万吨的货运港试种耐盐碱灵草,“当年这里是渔村滩涂,” 他抚摸着防波堤上 “1984 年建港” 的石刻,“货轮的压舱水和油污能让百米内寸草不生,灵草要是能在堆场扎根,也算给蓝色国土镶道绿边。” 雾中的岸桥如钢铁巨人,轨道梁的缝隙里钻出的碱蓬结着紫红色的穗,像串悬着的火焰。
海洋生态专家蓝博士推着水质采样车走来,采样瓶沉入港池的瞬间,瓶壁立刻蒙上层油污。检测屏上的石油类物质浓度跳至 1.8mg/L,铜、锌等重金属总量达 0.6mg/L:“复合型 maritime 污染 + 潮汐冲击,” 她往水样里滴加氟氯苯胺,液体瞬间变成橙红色,“得种泌盐型 + 超富集灵草,就像老渔民说的‘芦苇能固滩,碱蓬可抗卤’。” 林羽翻开帆布包里的《太初规则》,指尖划过 “水有咸淡,草木能化” 的批注,想起泽丰村用红树林改良滩涂的法子:“得搞‘梯度防护’,” 他指着港区的地形图,“防波堤内侧种耐淹灵草挡浪,堆场间隙种耐旱品种固土,仓库屋顶种景天科植被隔热,就像给港口编张立体防护网。”
港口的工人们扛着工具来了。吊装司机老黄拖着根磨损的钢丝绳,绳股间的油泥已结成硬块,“这些灵草得经得住折腾,” 他用撬棍在集装箱堆场的水泥缝里戳出孔洞,“机械漏的液压油、货物撒的化学品,比岩滩还泼辣。” 渔民志愿者们则在清理栈桥缝隙,塑料桶里舀起的海水漂着塑料颗粒:“要在不影响装卸的前提下种植,” 戴胶手套的汉子用钢刷清理藤壶,“不能挡住集装箱定位器,就像蓝博士说的‘植绿不碍航,护岸不阻工’。”
第一批灵草苗在岸桥轨道的伸缩缝中栽种。林羽教大家用 “嵌缝换土法”,沿轨道边缘凿出 15 厘米宽的沟槽,底层铺 30 厘米厚的碎钢渣排水 —— 这些钢渣是船舶拆解的废料,中层填脱硫石膏与滨海盐土的混合物,“这些石膏能降低土壤 pH 值,” 他往土中掺着海藻提取物,“促进灵草根系分泌有机酸,增强耐盐性,就像给植物喝淡盐水。” 蓝博士在旁用盐分计监测,数值从 8‰降至 5‰的安全区间:“种植点选在高程 2.5 米以上的区域,” 她标注着堆场编号,“既能避开高潮位淹没,又能利用潮汐补水,就像给植物找个干湿适中的家。”
早饭在港区食堂吃,不锈钢餐盘里的海鲜粥飘着灵草叶,海味的鲜咸裹着草木的清苦。老黄啃着玉米饼说起 2010 年的油轮泄漏,黑色油污在海面形成千米长带,清淤船整整作业了三个月,“那时候就靠撒吸油毡应急,” 他望着雾散后的龙门吊,“现在种上灵草,哪怕只能吸收十分之一的重金属,也算给母亲海减负。” 林羽望着缝里舒展的灵草叶,叶片在海风里与钢构碰撞出细碎的声响,突然觉得所谓 “和解”,就是让冰冷的钢铁与柔软的草木、咆哮的航运与静默的自然,在锈与绿的纠缠里完成对话。
上午的种植遇到难题。散货堆场的地面被煤炭和矿石粉尘覆盖,灵草幼苗刚栽下就叶片焦枯,蓝博士的粉尘采样仪显示 TSP 浓度达 3.2mg/m3:“这是‘尘霾胁迫区’,” 她往土壤里撒着膨润土粉末,白色颗粒迅速吸附粉尘形成团粒,“得先固尘再种植,种耐粉尘的灵草品种,就像给植物戴防尘口罩。” 林羽想起泽丰村用秸秆覆盖固土的法子,让工人们运来稻壳与椰壳纤维,按 4:1 比例混合成覆盖层:“这是老祖宗的‘以草固尘’智慧,” 他将混合物铺在堆场边缘,“稻壳能保水,椰壳纤维可抗风蚀,搭档干活像给地面盖毯子。”
周边渔村的居民们划着小舢板来了。织网的陈阿婆捧着个陶瓮,瓮身上的鱼纹是她年轻时画的,“这港口没建时,我们靠赶海能养活全家,” 她指着防波堤外的养殖区,“《渔港志》记载‘1975 年,近海渔业资源丰富,盛产大黄鱼’。” 林羽接过阿婆递来的灵草苗,发现根部裹的塘泥里混着牡蛎壳粉 —— 是阿婆特意准备的,“孙子说这草能净化海水,” 她用围裙擦着手笑,“林先生要是不嫌弃,我们渔民认养防波堤,每天来记录生长情况。” 很快,水产市场的商户、修船厂的工人都来了,有人带来自制的海水过滤装置,有人要采集灵草样本做实验,港区的调度室门口排起长队。
中午的日头晒得集装箱发烫时,蓝博士的检测仪传来好消息。经过固尘处理的堆场,TSP 浓度降至 0.5mg/m3,灵草幼苗的焦叶间冒出新绿,“你看,” 她展示显微镜下的叶片表面,“这些灵草的表皮细胞能分泌黏液,把粉尘粘成颗粒状排出,就像给植物装吸尘器。” 徐工扛着段废弃的锚链走来,链环上的锈迹如天然的雕塑,“港务局要把旧船坞改造成‘港口生态馆’,” 他抖落链上的贝壳,“馆长想请你在馆内做灵草净化演示,既当展品又当教材,就像给海洋教育搭实景课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