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的晨光带着冰晶的凉意,漫过望川村的菜畦。林羽背着背包走在田埂上,鞋帮沾着的白霜在晨光里泛着碎银,与远处拔萝卜的 “噗噗” 声、竹筐碰撞的 “咚咚” 声交织成寒露特有的清寂 —— 这是 “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的时节,连空气里都飘着 “一半是收仓的实,一半是藏养的虚” 的气息,像给整个村子裹了层素纱,既不萧索也不浮躁。
村西的萝卜地里,穿棉袄的农人们正弯腰采收。领头的老汉握萝卜缨的力度不轻不重,拇指顺着根部一按,整颗萝卜便带着泥土脱出,“这萝卜得‘带泥收’,” 他码放萝卜的动作匀如叠砖,每层八颗,间距寸许,“《道德经》说‘敦兮其若朴’,带泥能保鲜,就像璞玉裹石,不露锋芒才好藏。”
林羽蹲在田埂边,看萝卜在竹筐里呈螺旋状排列。每个萝卜的重量相差不过二两,“这叫‘匀收’,” 老农用手指叩击萝卜的动作轻柔,表皮发出的 “咚咚” 声浑厚如鼓,“《易经》‘艮卦’说‘艮其止,止其所也’,寒露收菜,得让每颗菜都长得周正,不贪大,不欺小。” 菜畦边的芥菜上凝着霜花,形状如星,“这霜能杀虫害,” 老汉指了指菜叶,“就像天地在帮咱给菜消毒。”
按约定帮村民晒粮前,林羽先去青崖山看灵草。石阶上的霜花被踩出均匀的脚印,每步的间距三寸,像被量过的玉阶。泉边的灵草已缩成拳头大的绿团,叶片完全收拢,叶尖的褐红凝成墨色,“《易经》‘坤卦’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林羽用松枝轻扫草团的动作如拂云,“你也懂寒露的理,把精气都敛进根里了。”
他往根部培土的动作如堆雪,新添的腐叶土与旧土比例是 “三腐一土”,混着的草木灰匀如细盐,“多则灼根,少则缺温,” 指尖捏土的力度刚好能搓成细条却不散落,“《道德经》说‘知足不辱’,寒露护苗,得守着‘藏养’的度。” 守泉老汉正往石灶里添松柴,火苗蹿起的高度齐如竹尺,“这柴得‘陈松’,” 他添柴的动作缓如计时,“《庄子》说‘薪尽火传’,老柴耐烧,就像寒露的日子,得用陈年的力气过。”
往晒谷场走的路上,林羽遇见几个晒豆的妇人。穿蓝布衫的大嫂正用竹筛翻晒黄豆,筛子晃动的弧度圆润如满月,“这豆得‘晴日晒’,” 她翻动豆粒的动作同步,每时辰翻一次,“《易经》‘乾卦’说‘天行健’,寒露日头软,得趁晴晒透,却不能晒过午时,不然豆壳会脆。”
晒豆的竹匾排列成 “八卦” 形,每块匾的间距两尺,“内圈晒精豆,外圈晒杂豆,” 大嫂用木耙划界的动作整齐,界限如刀切,“《道德经》说‘知其白,守其黑’,分类晒藏,才不会乱了章法。” 孩童们用豆粒在匾边拼 “藏” 字,笔画的转折处都用三粒豆,“三为众,” 大点的孩子说,“盼着粮食能藏满仓。”
晒谷场的石碾旁,几个后生正用风车扬谷。风车转动的速度匀如钟摆,每转十圈清一次杂质,“这谷得‘三扬三筛’,” 后生清理风车的动作麻利,杂质与谷粒分离得干干净净,“《易经》‘萃卦’说‘聚以正也’,好谷要聚,瘪粒要弃,分得清才藏得久。”
扬好的谷粒装在陶缸里,每缸的容量一石,“多则溢出,少则亏缸,” 装谷的动作如量器,“《诗经》说‘乃积乃仓’,装粮得有准头,才好记数。” 缸口的木盖压着青石,重量刚好十斤,“太轻则透气生虫,太重则闷坏谷粒,” 盖缸的老汉用木尺量石的动作精准,“就像做人,不轻不重才稳妥。”
午后的阳光带着暖意,林羽在村头的布坊歇脚。穿青布衫的织娘正往织布机上穿线,丝线在经纬间穿梭的速度匀如流水,“这布得‘密织’,” 她踩踏板的力度均匀,每织一寸打一次结,“《道德经》说‘动善时’,寒露织布,得让布眼细密,才好做寒衣。”
布坊的布匹悬挂如瀑布,每匹的长度三丈,“长则裁衣有余,短则不够,” 织娘量布的动作精准,“《易经》‘节卦’说‘节以制度’,做布得有定数,才好按需分配。” 墙角的竹筐里,碎布被拼成褥面,花色虽杂却排列有序,“这碎布能做褥子,” 缝补的老妪说,“一点不糟践,就像寒露,收了好布,也得用碎布保暖。”
村东的祠堂前,几个老者正筹备 “寒衣节” 祭祀。穿长衫的族长摆放祭品的动作庄重,棉衣、粮食、柴火摆成 “品” 字形,“这祭得‘午时开始,未时结束’,” 他调整祭品的位置,间距二尺,“《礼记》说‘孟冬之月,祀行’,寒露祭灶,求冬暖粮足,平安过冬。”
祭品中的棉衣分大小号,各三件,“大的敬灶神,小的留家用,” 族长分棉衣的动作均匀,“《易经》‘家人卦’说‘家人有严君焉’,祭神也得顾着家人,才是周全。” 孩童们捧着自己做的纸衣,颜色虽艳却剪裁整齐,“这是‘寄给祖先的寒衣’,” 他们齐声说,“保佑祖先也暖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