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霞光给晒谷场镀上金红,林羽坐在石碾上,看村民们分新粮。穿短打的后生用斗量谷的动作均匀,每斗的谷粒都用木刮板刮平,“大户分二十斗,小户分十斗,” 他报数的声音洪亮,“《道德经》说‘损有余而补不足’,分粮得匀,才好过冬。”
分粮的妇人用布袋装谷的动作麻利,每袋的重量相差不过半斤,“这袋给李奶奶,她没劳力,多给一斗,” 往布袋里添谷的动作自然,“那袋给王小哥,他要做种子,得挑饱满的。” 谷仓的墙角堆着谷糠,“这糠能喂猪,” 看仓的老汉收拾的动作麻利,“一点不糟践,就像寒露,收了粮,也得留着余物养牲口。”
村西的作坊里,几个妇人正做寒露糕。穿绿布围裙的厨娘往米粉里加核桃的动作均匀,每斤粉放三两核桃,“这糕得‘慢火蒸’,” 她倒粉进模子的动作平整,模子的花纹是 “福” 字,“《易经》‘颐卦’说‘颐养之道’,寒露吃糕,得让香里带着润,不燥才好。”
蒸好的糕倒扣在竹匾里,每个的花纹清晰如印,“五块一碟,” 装碟的动作麻利,“《道德经》说‘五音令人耳聋’,但五谷能养人,这糕得让家家户户都尝着。” 作坊的石臼里,新收的芝麻正被碾成粉,石杵起落的力度均匀,每杵的落点都在臼心,“这粉撒在糕上,” 碾粉的妇人说,“香得很,就像寒露的日子,又香又暖。”
戏台后的厨房里,几个老汉正熬寒露粥。穿粗布褂的师傅往锅里放糯米、红枣、桂圆的动作均匀,每种食材的量相同,“这粥得‘文火熬’,” 他添柴的动作缓慢,每刻钟添一根柴,“《易经》‘鼎卦’说‘鼎有实’,寒露喝粥,得稠稀适中,暖而不烫才养人。”
熬好的粥装在陶碗里,米粒悬浮的密度相同,“每人一碗,” 分粥的动作均匀,“老人多放桂圆,孩子多放红枣,” 师傅笑着说,“《道德经》说‘各得其所欲’,这样才都舒坦。” 灶台边的竹篮里,新摘的柿子泛着橙红,“这柿子能润肺,” 洗柿子的姑娘动作麻利,“寒露燥,吃点甜的才好。”
夜深时,林羽坐在客栈的窗前,看村民们在谷仓前焚香。线香插在谷堆前的泥土里,间距匀如尺量,“这是‘谢仓神’,” 客栈掌柜摇着蒲扇,“《易经》‘大有卦’说‘其德刚健而文明’,寒露藏粮,得谢天地馈赠,也得敬自己的辛劳。”
晒谷场的粮食已收进仓,残留的谷糠被扫成小堆,“留着喂鸡,” 守场的老汉往谷糠里撒麦粒的动作均匀,“《道德经》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今年的谷,明年的种,循环往复才是常道。” 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咚 —— 咚 ——”,节奏比秋分时更沉缓,像是被寒气浸得厚实了。
林羽翻开《太初规则》,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书页上,其中一页画着幅寒露农耕图,收菜、晒粮、织布、做糕的场景连成环形,像个藏养待发的圆。他摸出怀里的罗盘,铜针在 “坎” 位微微颤动,指针映着窗外的霜光,泛出温润的光 —— 青崖山的灵草此刻定在松荫里缩成一团,叶片上的霜花匀如薄玉,像懂得 “寒露藏养” 的理。
他突然想起《道德经》里的话:“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所谓规则的公平,从不是 “强求满仓” 的贪婪,而是 “藏养有度” 的智慧 —— 是收菜时的带泥、晒粮时的筛选、织布时的留余、做糕时的均分,是每种应对在 “凝霜” 后守住的平衡。就像《易经》“坤卦” 的 “厚德载物”,寒露藏养,是为了用宽厚的胸怀承载冬日的匮乏。
后半夜的霜花带着清寒,铺满了窗台上的野菊。林羽听着谷仓传来的谷物 “簌簌” 声,像在听粮食安睡的呼吸。“寒露的粮,得‘仓内垫干草’,” 隔壁老农的梦话传来,“干草防潮,还能保暖,就像给粮食盖了层棉絮。” 他想起白天收菜的场景,带泥收储、分类晾晒、按需分配 —— 这不正是 “寒露” 的真意?收得彻底,藏得周全,在藏养间为冬日铺路。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林羽起身准备去青崖山。客栈掌柜递来块寒露糕,“这是新做的,路上垫垫,” 他指了指糕上的核桃,“《易经》‘随卦’说‘随,顺也’,跟着节气吃,才养人。”
走在去青崖山的路上,林羽心情愉悦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色。田野里,一片金黄的麦浪随风摇曳,仿佛在向他招手。他不禁加快了脚步,想要更近距离地感受这片丰收的景象。
走着走着,林羽突然注意到田埂上有几个农人正在忙碌着。他们手中拿着草帘,小心翼翼地铺在麦田上。这些草帘铺得非常均匀,就像是用尺子量过一样,每垄草帘的长度都完全相同。
林羽好奇地走过去,与其中一位农人交谈起来。那位农人热情地笑着向他打招呼,并解释道:“《道德经》里说‘地得一以宁’,意思是大地只有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才能安宁。我们给麦田盖草,也是为了让它们在寒冷的寒露时节能够更好地抵御严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