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安深知,以雷霆手段震慑巫医,不过是扬汤止沸。
那些盘踞在乡野角落、靠装神弄鬼糊口的巫婆神汉,以及被他们愚弄、深信不疑的信众,才是真正的顽疾根源。
若不能从根本上瓦解其赖以生存的“信仰”土壤,今日压下一个麻三婆,明日还会冒出张瞎子、李神棍。
清云济安堂与巫医之争,终究要靠“真本事”见真章!
主意已定,穗安并未急于行动。她一面让清云护卫加强各济安堂分号巡视,形成威慑;
一面却广发“英雄帖”,由府衙背书,以普济真人和福州知州府的名义,遍邀福州乃至闽地各州县“有名望、有神通”的巫医神婆,齐聚福州!
帖子措辞巧妙:
“闻闽地多奇人异士,通晓祝由符箓,能解黎庶疾厄。清云济安堂,亦以岐黄之术济世。然医道玄奥,各有所长。
今特设‘祛病祈福’法坛于福州城南大校场,诚邀诸位高人莅临,一展神通,共襄善举!
凡能显验者,清云当以重金酬谢,并尊为上宾!福州府衙李卓远大人亦将亲临观礼,以彰公正!”
这帖子一出,顿时在闽地巫医圈子里炸开了锅!
重金酬谢!府衙背书!真人低头相邀!还能在知州大人面前露脸!一些原本被穗安“隔空碎岩”吓破胆的巫医,心思又活络起来。
麻三婆、刘瞎子虽被关着,但外面还有“黄仙姑”、“柳大仙”、“白龙王”之流,自诩道行高深,岂肯放过这扬名立万、甚至可能“收编”清云的好机会?就算不为钱,为了在同行和信众面前争口气,也得去!
而那些被巫医蛊惑的百姓,更是翘首以盼。他们既希望看到“真神仙”显灵,又好奇清云那些“妖术”大夫到底有多大本事。
一时间,福州城万人空巷,城南大校场被围得水泄不通。
吉时一到,大校场中央高台两侧,泾渭分明。
左侧,是清云济安堂的阵营。十数位须发皆白、气度沉稳的老名医端坐,身旁是捧着药箱、器皿的学徒,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草清香。
穗安一身素雅道袍,坐在主位,神情平静,眼神深邃。
右侧,则是应邀前来的各路“高人”。有披头散发、手持桃木剑跳大神的;有焚香祷告、口中念念有词的;有蒙着面纱、自称能通幽冥的;更有甚者,带着毒蛇、蜈蚣等“灵宠”,场面诡异混乱。他们个个神情倨傲,仿佛胜券在握。
李卓远端坐主看台,神情肃穆,身旁是府衙属官和本地有头脸的士绅。
“斗法”开始!
首先被请上来的,是三名症状相似的病人:皆是高热不退,神志昏沉,伴有呕吐。
“诸位高人,请!”主持的府衙司吏高声道。
右侧阵营顿时热闹起来。
“黄仙姑”率先登场,她手持一碗清水,口中念念有词,手指蘸水在病人额头画符,然后将符水灌入病人口中,大喝一声:“妖邪退散!敕!”
“柳大仙”则取出一把香灰,混合着不知名的草药粉末,调成糊状,涂抹在病人胸口,然后围着病人又唱又跳,状若疯癫。
“白龙王”更绝,取出一条活蹦乱跳的毒蛇,在病人身上来回游走,引得台下惊叫连连。
一番操作下来,病人或痛苦挣扎,或更加萎靡,高烧丝毫未退。然而,他们的信徒却在台下狂热呼喊:“仙姑显灵了!”“大仙法力无边!”“白龙王神威!”
轮到济安堂。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大夫沉稳上前,他仔细为病人望闻问切,又查看了舌苔、眼睑,与其他几位老大夫低声交流片刻。
“此乃‘暑湿秽浊’之邪,内蕴脾胃,蒙蔽清窍。”孙老声音清晰洪亮,压过场中喧嚣,“当以芳香化浊、辟秽开窍为治!”
他迅速写下药方:藿香、佩兰、石菖蒲、郁金……并命学徒现场煎煮。同时,取银针,在病人人中、十宣等穴位快速点刺放血。
说也奇怪,银针点刺后,病人呕吐稍止,神志似有片刻清明。待汤药煎好,灌服下去,不到半个时辰,病人高烧竟开始缓缓下降,呼吸也平稳了许多!
台下百姓看得真切,窃窃私语声四起:“咦?好像真有效?”“比那香灰符水管用多了……”
“此乃侥幸!”有巫医不服,叫嚷道,“小病小痛,显不出我等神通!敢不敢治‘邪祟入体’、‘冤魂缠身’之症?!”
很快,两名被家人搀扶上来的病人引起更大骚动。一人目光呆滞,胡言乱语,对着空气拳打脚踢;另一人则面黄肌瘦,终日咳嗽,咯血不止,被巫医断言是“前世孽债,冤魂索命”。
巫医们精神大振,纷纷使出看家本领。“黄仙姑”拿出祖传“镇魂铃”,叮当作响;“柳大仙”烧起大把黄纸,烟雾缭绕;“白龙王”更是割破手指,以“神血”在病人身上画满符咒,场面极其骇人。然而,那疯癫者依旧癫狂,那咳血者气息更加微弱。
济安堂这边,孙老与另一位精于杂症的老大夫上前。他们仔细检查,尤其对那疯癫者,更是反复询问家属其发病前经历、饮食等细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