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抬手,轻轻一划,自对马至京都,画出一道弧线,如毒蛇出洞,直取要害:“不走正门,不打前军。我们要——穿心而入。”
林九娘眸光微闪,隐有锋芒:“是否启用‘火鸦计划’?”
“用。”赵构声音低沉却如铁铸,字字砸在地上都能生坑,“火器、细作、内应,三路并进。我要让东瀛人在睡梦中听见炮声,以为是天雷落,醒来时,却见我大宋军旗已插在他们的宫墙上。”
殿外,夜风呼啸,卷着远处的更鼓声,敲打着窗棂,似在催促。
赵构立于窗前,望向东方海天交界处。那里,乌云压境,雷光隐隐,似有万舰将发,铁流滚滚,正待破晓而出。
他低声自语,如对天誓:“相父……这一次,我不再是那个只会哭喊‘相父救我’的阿斗。我要让你看到,山河可复,胡虏可灭,天下——可一,海疆可宁。”
忽然,系统提示再度响起,冰冷的机械音中带着一丝莫名的激昂:
【终极任务解锁】:跨海东征·火焚邪马台
【前置条件满足】:海战模块激活、火器列装、谍网成型
【倒计时启动】:七日
赵构缓缓闭眼,再睁时,眸中已燃起战火,映着窗外的雷光,灼灼逼人。
七日后,铁舰将发,万炮齐鸣。
而此刻,临安金台之上,一面玄底金边的大旗正静静悬于风中,旗面绣着两个古朴大字——汉魂。
【金台授旗】
临安金台,风卷云动,天地变色。十二万大军列阵于钱塘江畔,甲光映日,刀锋如雪,反射的光芒刺得人睁不开眼。旌旗猎猎,遮天蔽日,战鼓未响,杀气已裂长空,连江水都似被这股气势所慑,流速放缓,浪涛低吟。
高台之上,玄底金边的大旗“汉魂”迎风招展,那二字如龙腾于墨海,笔力千钧,似有万钧之力压向东海,让远处的海鸥都不敢靠近。
赵构立于台中央,身披玄甲,甲片上的云纹流转着微光,外罩赤袍,如烈火缠身,腰悬“国运令符”,目光如炬扫过三军,所过之处,士兵皆垂首屏息,不敢直视。
他缓缓抬手,一柄黄绸包裹的战旗被内侍奉上,绸布滑落,露出旗面——赫然是当年岳飞亲率背嵬军血战郾城时所执的“精忠岳”残旗,边角虽有破损,染着暗红的血迹,却依旧挺拔,如今与“汉魂”并列悬挂,如同两道不灭英魂交相辉映,在风中发出猎猎的共鸣。
“岳霖!”赵构沉声唤道,声音穿透阵列,清晰地传到前排。
岳霖出列,年方二十,眉目间尽是乃父风骨,身形挺拔如松,双膝一弯,跪地不起,甲胄碰撞发出沉闷的响声。
赵构亲手将“汉魂”旗递出,声如洪钟,传遍江畔:“此旗,随你父出征郾城,破敌千阵,饮血十城,护我河山!今交你手,代父东征,替岳家还一个公道,替天下斩一段国耻,让海那边的宵小知道,我汉人之魂,可镇四海!”
岳霖双手颤抖接过,旗面粗糙,带着岁月的质感,他将额头重重磕在旗角,一滴血自指缝渗出,染红了“魂”字一角,与当年的旧血融为一体。
他仰头,泪如雨下,却咬牙嘶吼,声震四野:“臣,定以倭寇头颅,祭我父在天之灵!定以此旗,插遍倭岛,扬我大宋神威!”
台下十万将士齐声怒吼,声浪掀天,竟压过了江涛:
“踏平倭岛!还我海清!”
“诛尽寇贼!扬我国威!”
“汉魂不灭!万世长存!”
声震九霄,连江水都为之倒流,卷起千堆雪,似在呼应这股滔天战意。
赵鼎缓步上前,白袍如雪,在一片甲胄的肃杀中显得格外醒目,手中捧着一卷泛黄竹简,封皮以朱砂书“东瀛山川志”五字,墨迹陈旧,却依旧清晰。
他目光深邃,望向岳霖,又似穿越时空凝视着千年前五丈原上那未竟的北伐地图,声音不高,却字字入耳,如敲钟磬:“此书,乃当年相父亲撰《南征手札》残篇,后经系统补全,详载东瀛地形、潮汐、城防、民心。相父一生未能渡海,憾恨而终,今由你我执剑而行——山河虽远,志不可断;海疆虽阔,剑可及之。”
岳霖双手接过竹简,入手重若千钧,仿佛握住的不仅是一卷书,更是无数未竟的遗志。
赵构转身望向东方,海天一线处,乌云翻涌,似有巨兽潜行,正待出海。
他轻声道:“这一战,不是为了掠地,不是为了称霸,不是为了让史书多一笔战功……是为了让后世子孙,再不必低头看海,再不必夜闻倭寇叩关,是为了告诉天下,我大宋不仅有词章书画,更有铁舰火炮,可护万里海疆!”
话音落,十二艘“龙骨级”铁甲舰自明州港缓缓驶出,炮口森然,铁甲映光,如十二尊海中神只踏浪而来,舰首的撞角闪着寒光,似要劈开一切阻碍。
舰队所经之处,百姓伏岸叩首,老妪焚香,青烟缭绕如带,稚童持竹剑高呼“杀贼”,声嘶力竭,眼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坚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