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通过林修远的电子侦听和徐文博的特殊渠道,甚至提前获知了英军可能放弃卑谬、一路北撤的计划,这与他记忆中的历史完全吻合。他将这一情报通过加密渠道直接汇报给罗卓英和史迪威,并强烈建议:要么迫使英军坚决防守右翼,要么中方部队应立即调整部署,避免200师过于突出。
然而,史迪威虽然也对英军不满,但仍对通过施加压力改变英方决策抱有一丝幻想,且不愿轻易修改已获“原则上同意”的作战计划。罗卓英则更倾向于遵从重庆和盟军高层的整体安排,不愿“节外生枝”。李锦的警告被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只是再次被催促尽快南下。
时间不等人。四月底,日军第十五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指挥第55、33、56师团等部,向缅甸发起猛烈进攻,英缅军一触即溃,节节败退。战局急转直下。
部队在滇缅公路上艰难前行。道路条件恶劣,车辆故障频发,还要躲避日军飞机的零星轰炸扫射。李锦不断催促各部加快速度,他知道,时间就是200师生的生命,就是战局的胜负手。
他命令电子情报旅加强对缅甸方向,特别是英军通讯的监听。果然,大量英军慌乱撤退、请求(甚至命令)中国军队掩护其脱离接触的电文被截获破译。林修远将这些情报实时传递给李锦。
李锦在颠簸的指挥车里,结合这些情报和自己的历史知识,做出了判断和部署:
1. 命令200师师长戴安澜:率部抵达同古后,立即利用城市和周边地形(特别是皮尤河),构筑多层次、弹性防御体系。但强调,师主力不宜过于前出,应保持核心阵地稳固,并控制一支强有力的预备队(尤其是师属坦克营和骑兵团)。切勿轻信英军固守右翼的承诺,对西侧方向保持高度警戒。
2. 命令集团军主力:克服一切困难,强行军!第七军装甲部队在工兵保障下,优先开路。新一军、新二军交替掩护,快速跟进。
3. 命令特战旅:派出数个精锐侦察分队,携带电台,提前渗透至同古以西、以南地域,密切监视英军动向和日军迂回部队的迹象。一旦发现英军有大规模撤退迹象或日军穿插,立即报告,并必要时可进行骚扰迟滞。
4. 命令炮兵司令部:先头炮兵部队抵达射程范围后,立即建立发射阵地,做好随时支援200师的准备。反炮兵雷达前出部署。
5. 命令林修远:将截获的英军可能溃退的迹象,再次以紧急军情的形式,通报远征军司令部和史迪威,并抄送200师,强调事态严重性,建议立即调整部署。
戴安澜收到了李锦的电报,他虽然对这位突然空降的副总指挥如此清晰地预判西线风险感到些许惊讶,但基于军人的直觉和之前与英军打交道的糟糕经历,他深以为然。200师是精锐,但不是莽夫。他立即调整了部署,将师主力收缩至同古城内及近郊核心阵地,派出的警戒部队也提高了警惕,并加强了西侧的侦察力量。
1942年4月下旬,日军第55师团主力气势汹汹地扑向同古。200师官兵依托工事,进行了顽强抵抗。战斗从一开始就异常激烈。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发起一轮又一轮的猛攻。戴安澜指挥若定,官兵们浴血奋战,利用巷战、反冲击、炮火支援,予敌重大杀伤。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200师属坦克营)在巷战中发挥了灵活机动的特点,多次粉碎日军的步兵冲锋。
然而,正如李锦所料,西线的英军完全不顾盟约,在日军第33师团的压力下,于4月底开始大规模仓皇撤退,完全暴露了200师的右翼。日军第56师团快速支队正试图进行大规模迂回,企图切断同古后路!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锦的暗手发挥了作用。
特战旅侦察分队提前发现了日军迂回部队和英军溃退的准确路线和规模,立即发回预警。
戴安澜得以提前收缩部分突出部兵力,加强侧后防御,并组织师预备队向可能被突破的方向机动。
· 更关键的是,李锦命令已经抵达同古以北约50公里处的集团军直属炮兵旅(105mm、155mm榴弹炮)和火箭炮兵旅(T34管风琴),根据侦察分队提供的坐标,对正在开阔地带行军的日军第56师团迂回部队的先头梯队,进行了一次出其不意的猛烈炮火覆盖!尤其是T34火箭炮的齐射,覆盖面积大,声势骇人,给日军造成了严重混乱和伤亡,迟滞其行动至少24小时。
同时,李锦亲自率领第七军先头部队——第1装甲师(师长周胜)的一个装甲团和一个机械化步兵团,以及军属重装甲突击营(虎式),不顾疲劳,以最高战速从侧翼直插英军溃退路线的前方!
这不是去救英军,而是去“拦”住他们,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去“逼迫”他们。
当溃退的英军(主要是英缅军第1师和英军第7装甲旅一部)看到前方道路突然出现一支装备着巨大虎式坦克和大量豹式坦克、杀气腾腾的中国装甲部队时,全都惊呆了。这些钢铁巨兽冷漠地横亘在路上,炮口低沉,显然来意不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