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晚会,以班为单位报名,节目自选。”
纸张贴在公告栏上,边角被风吹起,晃了又落。人群挤成一团,笑声、脚步声、粉笔的味道全压在一起。
阮时苒挤过去看,一眼扫见下面那行小字——
“鼓励原创朗诵、合唱、器乐。”
她心口微微一动。
有人已经开始摩拳擦掌。有人说要唱合唱,有人说要跳集体舞。也有人起哄:“咱们班得拿个拿得出手的。”
笑声往外荡。
她站在一侧,没有开口。
她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不是花活。不是热闹。她适合站在光里,把字一句一句读出来。
那种稳。能压住许多杂音。
午后的小教室光线明亮,窗台落着一层灰。班委把报名表贴在黑板边,拿粉笔点名。
“谁报名?”
安静三秒。
前排有女生拿扇子轻摇,尖声笑:“阮时苒最适合朗诵。她字念得好。”
旁边有人附和:“对啊,朗诵她来。宋同学拉手风琴,给她配个曲子,岂不妙?”
笑声起。尾音发酸。
阮时苒抬起眼,正对上一圈打量。
她没有退。
“行。我报朗诵。”她把名字写上去,粉笔在黑板上摩擦,留下一道白痕。
粉笔收起那一刻,背后有人低声:“她倒真敢。”
“敢有什么用。到台上抖三抖就露馅。”
这些话钻进耳朵里,她没理。握住纸页,把自己准备的文本放进书里。那是她挑了三晚的词句。有风有水。有光有影。不是喊口号。不是空话。
她知道自己要什么。
她也知道那些笑声想要什么。
傍晚操场。风吹得旗子作响。宋斯年把手风琴放在膝上,扣子扣紧,带子斜在肩头。他坐在台阶上,低头调音,神色专注。
阮时苒把本子翻开,站在他侧前一步,先念一小段,换气,再念。
他抬起眼:“字头再压一点。”
她点头。喉间往下沉一点。声音落地。操场的风拐了个弯,绕过看台,像是突然安静。
“再来。”他道。
她继续。嘴唇含住字的边,比白天更慢一寸。
几遍之后,她喉咙发干,手背出汗,耳后潮湿。宋斯年把水壶递过来。她接住,喝一口。凉意顺着喉咙滑下去。
他侧头看她:“紧张?”
“没有。”她把壶递回去,“只是想把它读对。”
他“嗯”了一声,低头又调了两下音键,旋钮轻轻一响,和声像一条细线铺开。
“你站在光里,我在你身下。”
他说得很轻。
她心跳猛的一顿。指尖不受控地收紧。
排练散得晚。操场边只剩几个人影。草地上有潮气。台阶石面凉。
他们背着琴和书回去。夜风把树叶吹得干脆。阮时苒忽然停住。
“词里有一段,我改了两句。”她把纸翻给他看,手指点在边上,“这一处,我不想喊。我想说。”
宋斯年看了一会儿。眉心舒开。点头:“就这样。你说。”
“嗯。”
她把纸收好。脚步继续往前。心里却突然泛起一丝荒唐的欢喜——他没问她为什么改。他懂。
晚会前两天,节目单贴出来。排在他们前面的,是校广播站的人做开场,后面是合唱、器乐、诗朗诵。
她的名字和他的名字并排,出现在一行。像并肩。
消息一传开,走廊里的人都在谈笑。
“看吧,她要站到灯下了。”
“那可得看她能不能撑住。”
也有人故意走近她桌旁,笑容柔软,话却硬:“朗诵啊,不是念课文。台上站不稳,下面一片人,心都要飞。”
阮时苒合上书:“谢谢关照。”
那女生一愣,笑意僵了僵,扭头就走。
她低下眼。心里还是有波动。不是被那句吓。是被提醒了——灯一亮,所有目光都在你身上。心口稍微一松,失误就会趴在麦克风里放大。
她回寝室。坐在床边。把词拿出来,从第一句念到最后一句。每一处停顿。每一次换气。全记在骨头里。
室友进进出出,有人翻箱觅衣,有人照镜涂口红。有人看她坐那儿不动,忍不住啧一声:“真认真。”
她没抬头。把最后一段再读一遍。收纸。熄灯。
黑里她睁着眼。窗外风吹过树梢。风声像低低的鼓点。把心砸得稳。
晚会的后台拥挤。灯片“咔哒”换场,走动的脚步踩得地板吱呀乱响。
节目主持在侧幕前念名单。下一组。再下一组。轮到他们前一组的时候,后台忽然乱了一阵。
“麦怎么不响?”
“线掉了!”
有人弯腰去找。有人焦急地喊。
阮时苒站在侧幕,唇干。视线被强光压住,舞台上像白纸。她握着单页,拇指摩挲纸边,手心微汗。
有人从后面靠近,脚步熟悉。
“别看光。”宋斯年在她耳边低声,“看最后一排的黑影。把字丢给那里。”
她点头。喉咙轻轻一合。心往下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