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弯腰拾起地上的《岁计录》,书页间滑落半片干枯的野蔷薇,那是去年皇帝微服去粥厂时,小女孩所赠。他望着御案上未凉的参茶,还有赵祯袖口皇后亲手缝制的细密针脚,心中五味杂陈。
“陛下,此令牌可开汴京所有官仓。” 赵祯突然将金镶玉镇纸塞进韩琦掌心,“十日内,朕要知道真相!” 韩琦握紧镇纸,刻着蟠龙的纹路硌着掌心的老茧,他知道,一场风暴即将席卷整个汴京。
赵祯突然逼近韩琦,龙袍上金线绣就的蟠龙几乎要贴上对方胸口。他伸手死死揪住韩琦的官服前襟,指甲深深掐进锦缎里:“从去岁到今春,每次朕说要北伐,你就说没有军粮!韩琦,真以为朕不知道你们枢密院的勾当?”
韩琦被拽得踉跄,却仍努力挺直脊背,他望着赵祯眼底密布的血丝,知道这位帝王已在北伐执念与朝堂掣肘间煎熬太久。“陛下明察!” 韩琦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枢密院掌管天下兵事,岂敢在粮草上有丝毫懈怠?去岁寒冬,臣亲自押运粮草至边关,途中遭遇暴雪,冻死二十余民夫,方才保住那五千石粟米……”
“够了!” 赵祯猛地甩开手,韩琦踉跄后退几步,撞在一旁的青铜鼎上,发出沉闷的声响。“押运冻死民夫?那是你无能!” 赵祯怒目圆睁,在殿内来回踱步,龙靴重重踏在青砖上,“汴京十座大仓,每年征粮百万石,若说没粮,谁信?分明是你们这些大臣,不愿朕北伐建功,生怕损了自己的富贵!”
韩琦突然跪伏在地,额头重重磕在冰凉的地面:“臣对陛下忠心耿耿,日月可鉴!自任职枢密使以来,夙兴夜寐,只为大宋江山稳固。粮草之事,臣已三番五次核查,确实……”
“核查?你若真查了,为何至今毫无结果?” 赵祯抓起案上的狼毫笔,狠狠掷向韩琦,笔尖擦着他的耳畔飞过,扎进身后的立柱,“三年前,你说修缮黄河堤坝缺粮;两年前,你说赈济灾民缺粮;如今北伐,还是缺粮!韩琦,你当朕是三岁孩童,如此好骗?”
殿内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唯有鎏金兽首香炉中飘出的青烟,在寂静中缓缓盘旋。韩琦抬起头,脸上满是悲戚:“陛下,粮草亏空绝非小事,其中必有隐情。臣恳请陛下给臣时间,定要彻查到底,揪出幕后黑手!”
“十日!” 赵祯背过身去,声音冰冷如铁,“若十日后还无结果,朕不仅要你追查贪腐之人,更要你韩琦,为这延误的北伐,付出代价!” 韩琦望着皇帝紧绷的后背,知道这是帝王最后的耐心,他重重叩首,起身时,眼中已燃起破釜沉舟的决然。
赵祯突然抓起案头的《军粮调拨黄册》甩向韩琦,册页哗啦翻开,朱砂批注的 “二十万石” 三个大字刺得韩琦眼眶生疼。黄册砸在他胸口又颓然落地,露出内页密密麻麻的转运记录,每一笔都盖着户部与枢密院的朱红大印。
“朕每次批给边关的粮草都是二十万石!” 皇帝的怒吼震得梁上 dust 簌簌掉落,“你今日跟朕说是五千石?粮草呢?都喂了汴河里的王八?还是说 ——” 他突然压低声音,龙袍下摆扫过韩琦脚边的黄册,“你韩琦的胃口,比女真的狼牙还要大?”
韩琦盯着地上的黄册,视线落在 “明道三年春正月” 那栏。当时他刚调任枢密院,亲自批注的 “二十万石粟米” 旁,还有自己用小字写的 “需查验漕运损耗”。可此刻再看,那行小字竟被人用雌黄涂改,只余下模糊的墨痕。
“陛下请看这转运路线。” 韩琦猛地跪地,指尖戳在黄册某页地图上,“从汴京到代州需经三门白波发运司,再转永济渠北上。去年冬日黄河结冰,陆路运输需雇佣骡马 ——” 他喉结滚动,“每石粟米的运费高达三百文,二十万石……”
“朕不管什么运费!” 赵祯踢翻脚边的黄册,“朕只问你,为何账册上的二十万石,到了边关只剩五千?” 他突然抽出腰间玉带,玉銙撞击在蟠龙柱上发出脆响,“是不是每过一道关卡,就有人啃一口?是不是连你韩琦的牙缝里,都塞着将士的血肉?”
韩琦额头沁出冷汗,后颈的衣领已被冷汗浸透。他想起上个月收到的密报,说三门发运使王伦私设 “河冰税”,每艘粮船过闸都要额外征收三成粮食。当时他派了亲信去查,那人却在半路坠河身亡,尸身捞上来时,手里还攥着半块发霉的米饼。
“臣请陛下即刻传讯户部侍郎张昪。” 韩琦猛地叩首,额角在青砖上磕出红印,“去年腊月的粮草调拨文书,本该由他亲自押运,却突然称病推辞。还有……” 他抬头望向皇帝,“永济渠沿途的十五座水闸,近三年来维修费用激增三倍,其中必有蹊跷!”
赵祯盯着韩琦磕红的额头,忽然想起这人初入仕途时,曾在殿试上痛陈 “冗兵、冗官、冗费” 之弊,被自己破格提拔为二甲第一名。那时的韩琦,眼神清亮如汴河春水,不像现在,眼底总藏着化不开的阴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