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癫子敏锐地捕捉到她这一眼中的异样风景,那里面既有按捺不住的急切与渴望——渴望解决房子的问题,让家恢复安宁,孩子们能睡个安稳觉,不用再半夜被奇怪的声音惊醒;又隐隐掺杂着浓郁的焦虑和怨艾——焦虑问题的棘手,怕花钱费力最后还是没用,白折腾一场;怨艾自己不懂这些门道,只能依靠别人,像迷路的人只能跟着向导,心里没底,怕向导也走错路。
像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凄厉呼喊,仿佛她已在这压抑的环境中煎熬许久,急切地想要挣脱束缚,做出改变,像被困在笼子里的鸟渴望飞向天空。邱癫子心中不禁一颤,一种莫名的不安涌上心头,可又怀揣着一丝期待,仿若即将踏入一个未知而神秘的领域,去探寻那些隐藏的秘密,像探险家即将打开尘封的宝藏箱,既紧张又兴奋。
邱癫子心里暗自揣测,最期望的自然是完成媒婆子交待的那桩隐秘之事——帮汪家调理风水,让他们家宅安宁,子孙兴旺。媒婆子是个胖老太太,脸上堆满了肉,说话声音洪亮,像敲锣一样:“邱小子,这事儿办成了,保你在忧乐沟名声大噪,以后谁家有事儿都找你!”要是真能遂愿,也算是积了一桩功德,嘿嘿……
瞧这情形,她定是想避开小家伙们,免得被人撞破,这是要寻个隐秘之地仔细商议补救的细节啊!到底是女人,心思细腻得如同细密的蛛网,考虑得周全,连孩子们的好奇心都想到了,怕他们追问个不停,耽误正事。可这背后,总觉得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奇异,仿佛有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他们,像河流被地形引导着向前,身不由己,只能顺着大势走。
只是,刚吃完饭便要行功?都不稍作歇息?邱癫子有些疑惑,寻常人饭后总要歇口气,养养精神,村里的老人们常说:“饭后躺一躺,能活九十九”,他自己也习惯饭后眯一会儿。他摸了摸自己的肚子,里面的食物还没完全消化,沉甸甸的,像揣了个小西瓜。
没错!在这忧乐沟和李家旗,向来有着这般奇特的传统,众人吃完饭,三两下简单收拾,便立刻出工。这可是陈家传承了数百年的古老规矩,据说当年陈家先祖在战乱中逃难到这里,为了生存,定下了“食不言,寝不语,饭后即作”的规矩,一代代传了下来,家家户户都严格遵循,从未更改,像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融进了血脉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可别小瞧了这看似平常的习惯,实则暗藏玄机,这正是忧乐沟人长寿的秘诀之一。村里的张老太爷今年九十九了,还能上山砍柴,挑着满满一担柴走山路,脸不红气不喘。他常说:“饭后不动,肠子生锈;饭后一遛,活到九十九。”邱癫子早已知晓其中门道,也能勉强适应。
这背后,实则有着神秘莫测的风水之力在悄然运作。饭后那股游走于体内的气,在风水术中被视为“生气”的一种微弱体现,是从食物中汲取的精华,带着生命的活力,像春天破土的嫩芽,充满生机和希望。当人们遵循传统出工劳作,身体的活动能够引导这股生气在经络中顺畅运行,与外界的天地灵气形成微妙的呼应,如同溪流汇入江河,壮大自身的能量,让生命之河奔腾不息。
久而久之,人的精气神愈发饱满,脸色红润像苹果,眼睛有神像星星,寿命也随之延长,仿佛有一种无形的风水之力在默默庇佑着他们。这股生气,就像一条无形的丝线,将人的身体与周围的山川大地紧密相连,吸收着自然的精华,滋养着生命,让人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共生共息,像树与土地的关系,树依土地而生,土地因树而肥沃。
对于修炼之人来说,内炼一口气,这口气至关重要,是修炼的基础关键,如同盖房子的地基,地基不稳,房子便不牢固,风一吹就倒,甚至会塌。《蜂花柬》里记载:“气者,生命之本也,聚则生,散则亡,顺则康,逆则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气顺则万事顺,气逆则百病生。
吃饭吃进去的这口气,就像是修炼一口气的入门契机,也叫气紖或引气。这气紖并非实体,而是一种能量的汇聚,藏在食物的精微之中,像米里的胚芽,蕴含着生长的力量,需要通过特定的方式引导。要让这口气在体内循环一圈,可不是白白走一趟,每一次循环,都能滋养经络,就像给干涸的河道注水,让气血畅通无阻;壮大元气,像给火堆添柴,让生命之火更旺,更持久。
饭后就出工,这口引气就能在体内顺畅游走,劳动时的肢体活动,如同催化剂,加速气的运行,通过劳动就能达到一定的修炼效果,既做了活计,又炼了身体,一举两得,比那些刻意打坐的人更自然,更贴合天道,像鸟儿在天上飞,本就是天性,不用刻意学。
再者,有了这三个消磨时间的事儿——吃饭、收拾、出工,就容易吃得过饱,甚至吃撑。村里的二柱子就因为贪嘴,一顿吃了八个馒头,撑得躺在床上哼哼,像杀猪一样叫,最后还是张老太爷用擀面杖给他擀肚子才缓过来,从此落下个“饭桶”的外号。饭后就出工,通过劳动消耗能量,就能避免这两种情况,保护脾胃,让身体保持在最佳状态,像给车加油,加得刚好,车才能跑得顺畅,加太多反而伤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