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看着这一幕,眼神温柔,如同春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
不禁想起方雨常说的话:“每个字都藏着魂,孩子们现在练的不只是笔画,更是与天地沟通的密码,是在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一撇是担当,要敢于承担责任,一捺是支撑,要懂得相互扶持,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孩子们专注的脸上,为他们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
细小的绒毛清晰可见,如同撒了一层金粉。
粉笔灰在光束中飞舞,如同精灵在跳跃,为这场艺术与教育的启蒙,添上了几分神秘的光晕,预示着未来的希望与可能。
后排靠窗的一个小男孩,名叫小石头,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袖口磨破了,露出细瘦的手腕。
手腕上还有一道浅浅的疤痕,那是帮家里砍柴时不小心被刀划到的。
他握着毛笔的手有些颤抖,墨汁滴在报纸上,晕开一个小小的黑点,像一颗黑色的星星。
他看着玻璃下的拓本,又看看自己的字,皱着眉头,小脸上满是不服气。
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继续一笔一划地写着,每一笔都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小脸憋得通红。
刘老师走过去,轻轻握住他的手,引导着他起笔、行笔、收笔。
“别怕,慢慢来,感受笔尖的力量,就像你帮家里挑水时,肩膀要稳住,手臂要用力,才能把水挑回家而不洒出来。”
小石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大眼睛里闪着认真的光芒。
在老师的帮助下,写出的“人”字虽然依旧稚嫩,却挺直了腰杆,少了几分颤抖,多了几分坚定。
教室外,操场边的老槐树上,几只麻雀在枝头跳跃,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为孩子们加油。
它们的声音清脆悦耳,为安静的校园增添了几分生机。
树下,几个低年级的孩子在用树枝在地上画“人”字。
小手在泥土上划过,留下浅浅的痕迹。
风吹过,痕迹渐渐模糊,他们又赶紧重新画,乐此不疲,脸上洋溢着天真的笑容,对他们来说,这是最好玩的游戏。
这就是简洛小学的日常,简陋却充满希望,如同沙漠中的绿洲,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地生长着。
用知识和艺术的甘泉,滋养着一颗颗幼小的心灵,等待着他们长成参天大树的那一天,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吴楚在村委的募捐还在继续,徐会计已经拿出了账本和算盘。
算盘珠子被他拨得噼里啪啦地响,清脆的声音在会场中回荡,每一声都代表着一笔捐款的记录。
颜顺在人群中穿梭,动员着大家,“老张,你家孩子在学校读书,捐一份吧,让学校好起来,你家孩子也能受益; 老李,你当年可是村里第一个高中生,知道教育的好处,没有知识,哪能走出大山……”
村民们的态度渐渐松动,如同冰雪开始融化。
有人开始掏钱,一元、五元、十元,纸币被揉得皱巴巴的,带着主人手心的温度和汗水的痕迹。
硬币带着体温,沉甸甸的,一个个放进捐款箱里。
那箱子是用硬纸板做的,上面用红漆写着“教育振兴,人人有责”,字迹有些脱落,却依然清晰可见。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捐款箱前。
她的背驼得很厉害,几乎弯成了九十度,每走一步都很艰难,拐杖与地面接触发出“笃、笃”的声响。
从口袋里摸出一个手帕,那手帕是蓝色的,上面印着早已过时的花纹,边角已经磨损。
层层打开,里面是几张一角、两角的纸币,纸币已经泛黄,边缘有些破损,一共凑够了十元。
她把钱放进箱子里,嘴里念叨着:“娃们要好好念书,将来走出这山沟沟,看看外面的大世界,不用像我们这样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
吴楚看着这一幕,眼眶有些发热。
他知道,这十元钱对老奶奶来说,可能是她几天的菜钱,是她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却承载着最朴素的希望,对下一代的期盼。
阳光渐渐西斜,把村委办公室的影子拉得很长,如同一个巨人守护着这里。
捐款还在继续,数字在一点点增加,虽然不多,只有几百元,却像涓涓细流,汇聚成河,承载着简洛村的未来。
每一分钱都带着村民们的期盼和希望。
而简洛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已经放学了,刘老师在收拾着东西。
把孩子们写满“人”字的报纸整理好,整齐地叠放在桌角。
毛笔被她仔细地清洗干净,挂在笔架上。
看着满桌的报纸和毛笔,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她知道,今天的努力,都是为了明天的希望,艺术与教育的种子,已经在这些孩子心中埋下,等待着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那一天,让他们的人生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吴楚谈及下一步校舍修缮计划时,全场先是寂静,空气仿佛凝固成冰,连尘埃的飘落都清晰可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