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笔者着手撰写这篇关于文学创作思考的书评时,创作思路如泉涌般难以抑制,最终形成的文字篇幅远超预期。这种创作体验,恰似一位行者原计划在静谧的溪流边漫步,却意外踏入了一片广袤深邃的原始丛林,丰富的创作感悟纷至沓来,迫使笔者不得不另立章节,以便能系统且全面地阐述这些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深度思考。对于更倾向于阅读小说情节的读者而言,完全可以选择跳过此篇,这并不会对其小说主体内容的阅读连贯性产生任何影响。
在文学创作这一充满魅力与挑战的领域中,笔者始终坚信,网络文学并非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蕴含着深厚且独特的文学价值。它犹如一片神秘而广袤的未知森林,为创作者提供了无尽的探索空间,能够充分挖掘并展现以人为核心的文字学说的无限潜力。然而,正如所有探索未知领域的征程一样,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也布满了重重困难与挑战。在创作实践中,笔者遇到了两大极具挑战性的关键问题,每一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决,都需要创作者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智慧。
第一个关键挑战在于如何精准把控散文诗化的语言和想象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尺度,这一过程无异于在悬崖峭壁之上小心翼翼地走钢丝,任何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创作效果的失衡。笔者所追求的语言境界,是期望文字能够具备散文诗般的优美特质,使行文自然流畅且富有韵律感,如同春日清晨微风拂过花园,花朵在风中摇曳生姿,自然地散发出迷人的芬芳;又如同经典电影中不可或缺的背景音乐,能够为作品赋予鲜活的生命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但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体裁,有着其自身特定的艺术规律和创作要求。它绝非仅仅依靠华丽的诗化语言就能构建起来的空中楼阁,而是如同建造一座宏伟的建筑,需要各种不同的材料与精湛的技艺相互配合、协同作用。以小说中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描写为例,如果在此类场景中过度使用诗化语言和想象,将战斗过程描绘得过于婉约柔美,就如同在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奏响舒缓的小夜曲,这种不协调的创作手法会瞬间打破读者的沉浸感,严重削弱战斗场景应有的紧张氛围与强烈的冲击力;反之,若在创作中完全摒弃诗化语言和想象,又会错失营造独特氛围、升华情感主题的良好契机。
纵观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我们能够发现许多成功的经典范例。例如,在曹雪芹所着的《红楼梦》中,作者在描绘大观园的景致以及刻画人物情感时,巧妙地运用了富有诗意的语言,“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这些优美的文字不仅生动细腻地展现了大观园的秀丽风光,更深刻地烘托出了人物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而在描写家族内部纷争以及社会矛盾冲突时,则采用了更为写实、直白的表述方式,使故事情节紧凑连贯、扣人心弦。这种将诗化语言与小说叙事有机结合的创作手法,为当代创作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经验。对于创作者而言,若想在诗化语言与小说叙事之间找到那个精准的平衡点,就必须对每一处文字进行反复推敲与精心雕琢,通过不断的尝试与调整,逐步探索出最适合作品风格与主题表达的创作方式。
第二个重要难题是如何在小说创作中准确把握媚俗与高雅之间的平衡尺度,这无疑是一场在复杂迷宫中寻找正确出口的艰难探索。媚俗元素在当下快节奏的阅读环境中,往往能够迅速吸引部分读者的关注,在短期内为作品带来较高的关注度和阅读流量。例如,部分网络小说为了追求点击量和商业利益,过度渲染低俗的情感纠葛、暴力冲突等内容,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大量读者的青睐,但从长远来看,此类作品由于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难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最终只能在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被遗忘。
而高雅元素则如同隐藏在迷宫深处的珍贵宝藏,能够有效提升作品的艺术格调与思想品位,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精神层面的启迪与升华。然而,如果高雅元素的运用脱离了大众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范围,一味地追求晦涩难懂的表达方式和高深莫测的思想内容,同样会使读者产生距离感,导致作品曲高和寡。以小说人物对话设计为例,若创作者让人物在对话中大量使用生僻的典故和古奥的言辞,虽然从表面上看提升了作品的高雅格调,但却会给读者造成理解障碍,难以与人物建立情感共鸣;相反,若人物对话过于直白粗俗,充斥着低俗的玩笑和俚语,则会严重拉低作品的艺术水准。
在当代文学创作领域,许多作家都在积极探索这一平衡之道。以余华的作品《活着》为例,作者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悲惨的人生经历,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和高深的理论阐述,却凭借真实而细腻的情感表达打动了无数读者。这部作品既保持了文学作品应有的高雅品质,又符合大众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同时还通过对人性、命运的深刻挖掘,充分展现了文学的艺术魅力与思想价值。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既要深入了解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和审美偏好,又要坚守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底线,在媚俗与高雅之间寻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从而创作出既有广泛读者基础,又具备较高文学品质的优秀作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