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进国子监的藏书楼,新任司业颜师古正指挥着工匠们改造这座百年建筑。高大的书架间,木匠们叮叮当当地安装着一种新式装置——可以旋转的书架。
"大人,这'轮转架'当真巧妙,取书再不用爬梯子了!"年轻的录事赞叹道。
颜师古捋须微笑:"这是将作监少监阎立德的设计。陛下说,读书人宝贵光阴,不该浪费在寻书爬梯上。"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李承乾身着常服,带着晋阳公主和几位太医署医师走了进来。
"陛下!"颜师古慌忙行礼。
"颜卿不必多礼。"李承乾摆摆手,好奇地打量着那些旋转书架,"这设计果然精妙,阎立德该赏!"
晋阳公主已经跑到一个标着"医"字的书架前,轻轻转动把手。书架平稳旋转,各类医书尽收眼底。"皇兄,这个好!太医署也该装几个!"
"准了。"李承乾笑道,转向颜师古,"今日朕来,是为另一件事。传旨,即日起国子监增设'格物院',专授算术、水利、营造等实用之学。"
颜师古一怔:"陛下,这...与经学并立,恐有不妥..."
"颜卿啊,"李承乾从袖中取出一卷图纸,"这是岭南新式水车的图样,可灌溉十倍于旧式的田地。设计者是个落第举子,只因精通算术几何。你说,这样的人才,不该好好培养吗?"
颜师古展开图纸,只见上面线条精准,标注详尽,确实非一般匠人所能为。他沉思片刻,郑重行礼:"陛下圣明,是老臣迂腐了。"
离开国子监,李承乾一行来到将作监。监内热火朝天,匠人们正在试验一种新型纺织机。看到皇帝驾到,大匠阎立德连忙迎上前。
"陛下,新织机已改良完毕,比旧式效率提高五成!"
李承乾仔细查看那台结构复杂的木制机械:"试用可有问题?"
"回陛下,尚有些小毛病——"阎立德指着其中一处机关,"这综片易损,正在改进。"
"朕看可用铁制。"李承乾思索道,"传旨工部,拨精铁百斤专供改良织机之用。"
晋阳公主好奇地凑近观察:"皇兄,这织机比宫里的轻巧多了!"
"此机一旦推广,天下百姓穿衣花费可省三成。"李承乾解释道,忽然想起什么,"阎卿,上次说的活字印刷进展如何?"
阎立德立即命人取来一套铜制字模:"按陛下指点,已制成三千常用字模。只是排版仍耗时..."
"慢慢来,不急。"李承乾鼓励道,"待成功之日,朕要亲自为你们庆功!"
午后,李承乾在政事堂召见了户部尚书崔敦礼和几位商贾代表。桌上摆着几卷新织出的丝绸,光泽艳丽。
"诸位,新织机所产丝绸,品质如何?"李承乾问道。
一位胡商激动地说:"陛下,这等细密程度,堪比蜀锦!若能量产,西域诸国必争相购买!"
"朕有意在江南设十大织造坊,专产此类丝绸。"李承乾环视众人,"想听听各位行家的意见。"
商贾们顿时议论纷纷。有人建议选址苏州,因水质适合缫丝;有人推荐扬州,因交通便利。最终达成共识:分散设坊,各专一类,既避垄断,又促竞争。
"好!"李承乾拍板,"崔卿,此事由户部统筹,民间富户愿投资者,官府提供低息贷款。"
崔敦礼犹豫道:"陛下,官营作坊恐与民争利..."
"非也。"李承乾摇头,"织造坊官督商办,官府只设标准、管质量,具体经营全由商家自主。另外,将作监会持续改进技术,惠及所有织户。"
离开政事堂,李承乾顺道视察了正在扩建的太医署。晋阳公主兴奋地向他展示新建的"药圃"—-里面种植着从各地搜集来的草药,甚至有几株是从蓬莱岛带回的珍稀品种。
"孙爷爷说,这'蓬莱紫草'入药,可治十余种顽疾!"小公主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那株紫色植物。
李承乾注意到,药圃旁新建了几间砖房,里面摆满瓶瓶罐罐。"这是..."
"制药坊!"晋阳公主骄傲地介绍,"按皇兄说的'标准化',每味药都定量配比,煎煮时间也有严格规定。"
一位年轻医师正在记录某种药方的煎煮过程,每隔一刻钟就取样一次。李承乾赞许地点头:"好!医道关乎人命,正该如此严谨。"
次日早朝,工部尚书奏报黄河疏浚工程进展。令人意外的是,这次采用了"分段承包"的新法—-将千里河段分成百段,由各地富户竞标承包,官府按验收结果付款。
"陛下,新法施行三月,效率提高一倍,花费反减三成!"工部尚书兴奋地说。
魏征却出列质疑:"老臣闻有承包者为赶工期,偷工减料,恐遗后患。"
"魏公所虑极是。"李承乾颔首,"传旨,增设河工督察使,每段派御史一人、匠师两人常驻监督。另立'河工碑',刻承包者姓名于堤上,百年之内若溃堤,子孙连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