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广州港,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李承乾站在新落成的"市舶司"高台上,远眺着海面上整齐停泊的百余艘战船。阳光下,船身新刷的桐油泛着琥珀色的光泽,桅杆上绣着金龙的旗帜猎猎作响。
"殿下,'永徽号'已经准备就绪。"刘仁轨大步走来,古铜色的脸庞上写满自豪,"只等您下令试航。"
李承乾微微颔首,目光落在港口最显眼的那艘巨舰上。这艘被命名为"永徽号"的蒸汽战船,拥有双层甲板和六个巨大的桨轮,船首镶嵌着青铜铸造的龙首雕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走,去看看。"
登上"永徽号"的瞬间,李承乾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甲板上整齐排列着二十门新式火炮,炮身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船舱内部,巨大的蒸汽锅炉正在预热,发出低沉的轰鸣。
"压力已达标准,随时可以启动。"负责蒸汽机的大匠激动地报告,"按殿下设计的'联动装置',六个桨轮可以同步运转。"
李承乾抚摸着精铜打造的操纵杆,仿佛已经看到这艘钢铁巨兽劈波斩浪的景象。"开始试航!"
随着汽笛长鸣,"永徽号"缓缓驶离港口。起初依靠风帆前进,待驶入深海后,蒸汽机全力运转,六个桨轮同时划动,船速骤然提升,将随行的风帆战舰远远甩在身后。
甲板上的将士们发出震天的欢呼。刘仁轨激动得单膝跪地:"殿下神机妙算,有此神船,我大唐海军当纵横四海!"
"这还不够。"李承乾目光投向遥远的海平线,"我要组建一支由二十艘蒸汽战舰组成的远洋舰队,为商船护航,为大唐开疆拓土。"
试航成功后,李承乾立即召集海军将领议事。巨大的海图铺在案几上,从广州一直延伸到澳洲东岸,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航线、洋流和补给点。
"诸位,从今日起,大唐将实施'海天计划'。"他指向地图,"分三步走:第一年巩固南洋航线;第二年探索印度洋;第三年..."他的手指划过浩瀚的蓝色区域,"直抵大食海(波斯湾)。"
老将们面面相觑,既兴奋又忐忑。一位须发皆白的都督忍不住问:"殿下,如此远航,补给如何解决?"
"问得好。"李承乾早有准备,从袖中取出一份清单,"已在琉球、占城、狮子国(斯里兰卡)建立十二处补给站,储备粮食、淡水和药物。此外..."他指向海图上的几个岛屿,"这些地方将修建永久性要塞。"
议事结束已是深夜。李承乾回到临时行辕,发现晋阳公主正伏案绘制着什么。走近一看,竟是一幅精细的人体解剖图。
"兕子,这是..."
小公主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大哥!我在帮孙爷爷整理《医典》。这是根据波斯医书补充的神经脉络图。"
李承乾仔细端详这幅融合了中西医学精髓的图谱,心中感慨万千。历史上中医解剖学的发展曾长期受限,如今却因开放交流而突破桎梏。
"兕子真了不起。"他轻抚妹妹的发髻,"不过该休息了,明日我们还要参观新设立的'海事学堂'。"
海事学堂是李承乾推行"海天计划"的重要一环。这座占地百亩的学府设有航海、造船、海战等十二个学科,首批招收的五百名学员中,有三成来自民间。
开学典礼上,李承乾亲自为学员们演示了新式六分仪的使用方法。"记住,在大海上,星辰就是你们的指路明灯。"他指着天穹模型说,"而这本书..."他举起晋阳公主编绘的《几何启蒙》,"将是你们理解星空的钥匙。"
典礼结束后,一个皮肤黝黑的少年突然冲出人群,跪在李承乾面前:"殿下!小民父亲是渔夫,自幼随船出海,熟知南海水文,求殿下收留!"
侍卫刚要阻拦,李承乾却弯腰扶起少年:"你叫什么名字?"
"回殿下,小民冯三宝,广州人士。"
"好,冯三宝。"李承乾拍拍少年单薄的肩膀,"从今日起,你就是海事学堂第一名特招生。好好学,将来大唐的舰队需要你这样的栋梁。"
这一幕被随行的《大唐日报》记者记录下来,次日刊发后,在民间引起强烈反响。无数寒门子弟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报名海事学堂的人排起了长队。
就在李承乾专注于海军建设时,长安传来急报:吐蕃再次犯边,已攻陷松州!
"松赞干布好大的胆子!"李泰愤然拍案,"大哥,让我率军迎敌!"
李承乾却异常冷静:"不,四弟你继续负责海军。吐蕃之事,我自有打算。"他转向地图,指向吐谷浑故地,"这次,我们要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三日后,一支特殊的部队从广州秘密出发。这支由三千精锐组成的"山地旅",全部装备轻便铠甲和新式连弩,每人配备十枚小型霹雳弹。更关键的是,他们带着五十架可拆卸的轻型投石机,能发射燃烧弹和毒烟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