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乍响,惊蛰的雨丝笼罩着长安城。李承乾站在新建的"格物院"主楼前,望着工匠们将一块鎏金匾额缓缓升起,上面是李世民亲笔题写的"穷理尽性"四个大字。
"殿下,各州选送的第一批学员已经到了。"马周撑伞而来,低声禀报,"只是...世家子弟占了七成。"
李承乾唇角微扬:"无妨,让他们学。格物之学最重实证,门第再高也造不出蒸汽机。"他转身走向讲堂,"走,去见见这些未来的栋梁。"
能容纳三百人的讲堂内座无虚席。当太子身影出现在门口时,学员们慌忙起身行礼。李承乾摆手示意众人坐下,目光扫过一张张或稚嫩或老成的面孔。
"诸位可知,为何要设这格物院?"他开门见山地问道。
台下鸦雀无声。一个胆大的青年学子站起身:"回殿下,可是为培养工匠?"
"错。"李承乾从袖中取出一块精钢,"这是将作监最新炼出的钢材,比寻常铁器坚韧三倍。谁能说出其中道理?"
见无人应答,他继续道:"再问,为何蒸汽能推动巨轮?为何霹雳弹会爆炸?这些道理若不明白,我大唐的强盛就只是无根之木。"
他从案上拿起一册装帧精美的书籍:"这是本院首部教材《格物基础》,由孙思邈、李淳风等大家编撰。今日第一课,本王亲自来讲。"
整整一个时辰,李承乾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学员们从最初的茫然到渐渐入神,最后有人忍不住举手发问。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直到正午钟声响起,众人仍意犹未尽。
"明日讲化学。"李承乾合上书册,"记住,格物之学的要诀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离开格物院时,马周忧心忡忡:"殿下,那些世家子弟若学了这些..."
"正合我意。"李承乾轻笑,"当他们沉迷于格物之理,哪还有心思结党营私?况且..."他压低声音,"真正核心的火药配方和蒸汽机原理,只在将作监内部传授。"
春雨绵绵中,一辆装饰简朴的马车驶入东宫。车内走下一名白须老者,正是隐居多年的前朝大匠宇文恺之后——宇文述。
"老朽拜见太子殿下。"老者颤巍巍要行礼,被李承乾一把扶住。
"宇文先生不必多礼。请先生出山,是为了一件关乎国运的大事。"李承乾引老者来到书房,展开一幅巨大的图纸,"我想修建一条贯通南北的驰道。"
宇文述戴上水晶镜片,仔细端详图纸,突然倒吸一口凉气:"这...这设计闻所未闻!路基深达三尺,分层夯实,还要铺碎石和沥青?"
"不错。"李承乾指向图纸标注,"最宽处可并行八辆马车,沿途每五十里设驿站,配备快马和信鸽。一旦建成,从长安到扬州只需七日。"
老者激动得胡须颤抖:"殿下,此工程耗资巨大..."
"钱粮已备妥。"李承乾胸有成竹,"先从长安到洛阳段开工,征调民夫按'以工代赈'之法,每日付工钱,管三餐。"
就在驰道工程紧锣密鼓筹备时,南方传来捷报:李泰的船队不仅成功绕过澳洲,还发现了更东方的一片群岛。随船带回的不仅有各种奇珍异宝,更有几十袋金灿灿的谷物。
"殿下,此物土人称'玉米',耐旱高产,亩产可达十石!"风尘仆仆的船员跪地呈上样品。
李承乾捻起一粒金黄饱满的玉米,心中感慨万千。这个在原本历史上要近千年后才传入中国的作物,如今提前出现在大唐的土地上。
"立即在司农寺试种。"他下令道,"若适应当地气候,明年在关中各州县推广。"
初夏的昆明池畔,晋阳公主正带着一群贵族少女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实验"。她们将不同比例的硝石、硫磺和木炭混合,记录燃烧效果。小公主认真地在本子上写着:"硝七成、硫两成、炭一成,爆声最响。"
"兕子,在做什么呢?"李承乾悄然而至。
"大哥!"晋阳公主兴奋地跳起来,"我们在验证《格物基础》里的配方!你看,这个比例真的会爆炸!"
李承乾既欣慰又后怕:"实验精神可嘉,但火药太危险。下次找孙真人一起做好吗?"他蹲下身与妹妹平视,"不过...兕子能发现最佳配比,真的很了不起。"
小公主骄傲地昂起头:"我要发明一种能治病的神药!孙爷爷说,明白了火药原理,就能懂很多药性相生相克的道理。"
这一幕被随行的史官郑重要记入《起居注》:"永徽二年五月,晋阳公主始涉格物之学,太子亲授之。"
六月盛夏,长安城迎来了一支特殊的使团——来自极西之地拂菻国(拜占庭帝国)的使者。金发碧眼的异邦人带来了精美的玻璃器、镶嵌宝石的十字架,还有几十卷羊皮书籍。
"尊贵的太子殿下。"使者操着生硬的汉话行礼,"我国皇帝愿与大唐永结盟好,共抗大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