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大学的钟声敲响十下,林涛站在心理学系灰白色的教学楼前,抬头望着四楼那扇半开的窗户。阳光透过法国梧桐的枝叶,在水泥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一张被撕碎的网。
他摸了摸内袋里的警官证,袖口擦过那枚装在证物袋里的意大利袖扣。从"时光褶皱"旧书店回来后,技术科连夜做了比对——与陆铭案现场发现的袖扣完全一致,包括蓝宝石边缘那处几乎不可见的划痕。但真品明明锁在证物室,这枚仿制品连金属氧化痕迹都完美复刻。
"林警官?"
声音从身后传来,林涛转身时下意识绷紧了肩膀。一个穿浅灰色西装的男人站在台阶上,金丝眼镜后的眼睛微微眯起,像是被阳光晃到了。他左手抱着几本厚重的硬皮书,右手无名指神经质地抽动了两下。
"陆教授。"林涛上前两步,伸出手,"打扰了,关于张薇的案子,有些社会关系需要核实。"
陆铭的手掌干燥温暖,握力恰到好处。他比林涛高出半个头,肩膀宽阔得几乎能挡住整个门框,但说话时微微前倾的姿态又奇妙地削弱了这种压迫感。
"当然,请跟我来。"陆铭侧身让出路,"我的办公室在四楼。"
楼梯间的墙壁上挂满历届优秀毕业生照片,陆铭的名字出现了三次——最佳论文奖、杰出青年教师、心理咨询实践先锋。照片里的他永远带着那种温和而疏离的微笑,像一张精心设计的面具。
"张薇是您的研究生?"林涛问道,脚步声在空旷的楼梯间回荡。
"是,也不全是。"陆铭的声音从上方传来,"她主修犯罪心理学,我负责指导她的毕业论文,关于'完美犯罪的心理画像'。"
林涛的指尖在扶手上顿了顿。太巧了,张薇研究的正是凶手最可能擅长的领域。
"有趣的研究方向。"
"也很危险。"陆铭在转角处停下,镜片反射着窗外的光,遮住了眼神,"特别是对一个想象力过于丰富的女孩来说。"
四楼走廊尽头,陆铭掏出钥匙打开办公室的门。阳光透过落地窗照进来,将整个房间染成蜂蜜色。两面墙的书架直抵天花板,按颜色和高度排列得一丝不苟。办公桌上除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外空无一物,连钢笔都平行于桌沿摆放。
林涛的目光扫过书架,在犯罪心理学专区停留。《犯罪心理画像》《痕迹学原理》《法医昆虫学》...这些专业书籍被频繁翻阅,书脊上的折痕深浅不一。其中一本《犯罪心理学》格外显眼——它被倒置了,书脊朝内。
"请坐。"陆铭将怀里的书放在茶几上,转身去倒水,"咖啡还是茶?"
"不用麻烦。"林涛在单人沙发上坐下,沙发比看起来更柔软,几乎让人陷进去。他注意到茶几上的书是最新一期的《心理学前沿》,封面文章是《人格镜像:犯罪者的双重身份》。
陆铭还是端来两杯绿茶,茶叶在玻璃杯里舒展成细长的矛。"张薇的事我很遗憾,她很有天赋。"
"您最后一次见她是什么时候?"
"上周三下午,论文讨论会。"陆铭抿了一口茶,"她提交了第三章的修改稿,关于'犯罪者如何利用自身专业背景规避侦查'。"
林涛从内袋掏出笔记本:"能具体说说吗?"
"她提出一个观点,"陆铭的指尖轻轻敲击杯壁,"某些高智商罪犯会刻意在犯罪现场留下指向自己专业领域的线索,但这些线索往往经过精心伪装,就像..."他停顿了一下,"就像魔术师的误导手法。"
茶杯在茶几上发出轻微的碰撞声。林涛抬头,发现陆铭正注视着自己,目光中有种奇怪的专注。
"比如一个心理学教授,"林涛慢慢地说,"会在现场留下什么?"
空气凝固了一秒。陆铭突然笑了,眼角浮现出细小的纹路:"理论上,他可能会留下一些与心理评估相关的物品,比如..."他的视线扫过林涛的手腕,"袖扣。心理学系有个不成文的传统,通过袖扣样式判断对方的性格特征。"
林涛的呼吸微微一滞。太精准了,精准得像是...描述。
"您对袖扣很有研究?"
"职业病。"陆铭耸耸肩,右手无名指又抽动了一下,"就像警察会注意别人的站姿和手势。"
阳光偏移了几度,照在陆铭身后的书架上。那本倒置的《犯罪心理学》投下一道细长的阴影,像书架上的一道裂痕。
"张薇的论文有提到具体案例吗?"
"她引用了几个经典案例,"陆铭起身走向书架,修长的手指划过书脊,"绿河杀手、十二宫杀手..."他的指尖停在一本《连环杀手研究》上,"还有国内几起未破的悬案。"
林涛注意到陆铭取书时刻意避开了那本倒置的书。"她有没有特别关注某个案件?"
"有。"陆铭转身时,阳光在他镜片上闪过一道白光,"二十年前的圣心疗养院纵火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