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县的风波平息后,雅典娜、爱丽丝与库耶爱娃的商队,在龙天策的安排下,顺利入驻了县城最大的驿站。驿站周围被划出一片专属区域,既能保障商队的安全,也方便她们与当地商户接洽贸易。
起初,三人的重心都放在货物清点与市场考察上。泰西的香料、宝石、羊毛织物,在河东市场颇受欢迎,而大唐的丝绸、瓷器、茶叶,也让她们惊叹不已,愈发觉得此次东行不虚此行。
然而,随着对河东了解的加深,那个在街头果断惩治贪官的身影,却总在雅典娜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细究政绩:从杞县到河东的传奇
“这个龙天策,真是个传奇人物。” 这日午后,爱丽丝拿着一本从当地书铺买来的《河东新政纪要》,看得啧啧称奇,“你看,他在杞县当县尉时,就敢顶撞权贵,为百姓平反冤案;在睢阳,他击退乱军,保住了一城百姓;在汴州,他疏浚河道,推行‘民七分军三分’的政策,让汴州从贫瘠之地变成中原重镇;到了长安,连皇子和世家子弟都敢惩处;如今在河东,刚一来就扑灭蝗灾,整顿吏治……天哪,他好像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库耶爱娃正在核对香料的账目,闻言也凑了过来,翻看几页后,点头道:“而且他的政策,都很务实。不是空谈仁义道德,而是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兴修水利、推广新粮种、抑制豪强、公平税负……这样的官员,在我们泰西,几乎找不到。”
雅典娜端坐在窗边,手中捧着一卷更详细的卷宗——这是龙天策特意让人送来的,记录了他从杞县赴任至今的所有重要政绩与奏疏。她看得格外认真,蓝色的眼眸中,时而闪过惊叹,时而流露思索,时而带着深深的钦佩。
她看到龙天策在汴州处理旱灾时,如何亲自带人寻找水源,如何开仓放粮却又严格控制损耗,确保每一粒粮食都用在百姓身上;看到他在长安设立五色棒,严惩费英杰与安定王秦烨时,那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决绝;看到他在河东灭蝗时,竟能想出“油炸蝗虫”“以虫换钱”的奇招,既破除了迷信,又解决了百姓的饥荒……
“他不仅有魄力,更有智慧。” 雅典娜合上卷宗,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温柔,“寻常官员,要么刚愎自用,要么畏首畏尾,而他,刚柔并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解决方式。更难得的是,他心中始终装着百姓,无论职位高低,从未改变。”
库耶爱娃笑道:“看来,我们的雅典娜殿下,对这位龙太守的兴趣,已经超过了丝绸和瓷器。”
爱丽丝也挤过来,眨着绿色的眼睛打趣:“何止是兴趣?我看你这几日,三句话不离龙天策,连核对账目都走神了呢!”
雅典娜脸颊微红,却没有反驳,只是望着窗外驿站庭院里那棵刚抽出新芽的槐树,若有所思。
她想起自己的祖国,想起那些争权夺利、视百姓为草芥的贵族,想起自己为了推动与东方的贸易,不得不与那些傲慢的权贵周旋的无奈。而龙天策,这个与她截然不同的人,却用自己的力量,一点点改变着一个庞大帝国的角落,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那种坚定的信念,那种务实的作风,那种面对困难时的从容与智慧,像一束光,照亮了她见惯了阴谋与腐朽的内心。
一语惊人:“貌似我好像爱上了这个男人”
几日后,龙天策处理完龙门县的后续事宜,特意来到驿站回访。他带来了几位熟悉外贸的官员,与雅典娜等人商议关税、贸易范围等细节,言谈间条理清晰,态度诚恳,既维护大唐的利益,又充分考虑到商队的难处,提出的方案公平合理,让三人都十分满意。
会谈结束后,龙天策又陪着她们参观了龙门石窟。看着那些精美绝伦的佛像,听着龙天策讲解其中蕴含的佛教文化与大唐的包容气度,雅典娜的眼中,敬佩更甚。
“大唐的文明,比我想象的更深厚、更包容。” 雅典娜由衷地赞叹,“既有铁腕治政的魄力,又有兼容并蓄的胸怀,难怪能成为天下中心。”
龙天策笑道:“文明因交流而精彩。你们的到来,也为大唐带来了泰西的文化与物产,这正是我大唐所乐见的。”
他的笑容温和而坦荡,阳光洒在他的脸上,勾勒出坚毅的轮廓。那一刻,雅典娜的心跳,莫名地漏了一拍。
送走龙天策后,三人回到房间,爱丽丝还在兴奋地谈论着龙门石窟的壮丽,库耶爱娃则在整理刚才的会谈纪要,只有雅典娜,坐在窗边,久久没有说话,蓝色的眼眸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雅典娜,你在想什么?” 爱丽丝推了推她,“是不是在想,什么时候能把那些丝绸运回泰西?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雅典娜回过神,看着两个最亲密的同伴,沉默了片刻,突然轻声说道:“我在想……龙天策。”
“想他做什么?” 库耶爱娃抬起头,“难道还有贸易条款没谈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