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县鱼三被擒、海域垄断被打破的消息,如风过水面,很快传遍了幽州南部。渔民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都说龙刺史夫妇是天神下凡,为百姓除了大害。但玉倾城心里清楚,鱼三虽倒,其背后盘根错节的势力并未彻底清除——那些依附鱼三的牙行、码头把头、甚至县衙里的蛀虫,仍在暗中观望,随时可能死灰复燃。
“要彻底击垮这种垄断,不能只斩草,必须除根。” 玉倾城在给龙天策的信中写道,“鱼三能垄断赤鳞鱼,靠的不仅是暴力,更是对‘交易渠道’的控制。他霸占了最好的渔港,勾结了城里最大的几家酒楼和干货铺,渔民的鱼要么卖给他们,要么就烂在手里。若不打破这层枷锁,迟早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鱼三冒出来。”
此时的龙天策,刚在北部边境与契丹达成临时互市协议,收到玉倾城的信,深以为然。他立刻回信:“夫人所言极是。破垄断易,建秩序难。烦请夫人与刘晔先生联手,在南部推行‘三策’,务必让交易公平,让民生安稳。”
玉倾城接到回信,与恰好巡查南部的刘晔商议后,一场旨在彻底摧毁垄断根基的“新计谋”,悄然展开。
第一策:建“公市”,断其渠道。
玉倾城以“凤凰公主”的名义,奏请朝廷批准,在幽州南部的安平、望海、渤海三郡,各设立一处“官办渔市”,称为“公市”。
公市由官府直接管理,设有专门的计量官、定价官、税官,所有渔民的海产,均可在公市内自由交易,买卖双方当面议价,官府只收取百分之一的交易税,且公开透明,每日在市口张贴交易价格和税收明细。
为了吸引渔民和商户,公市还推出了“三保”政策:保计量公平(使用官府统一打造的衡器)、保货款安全(设有专门的银号代收代付)、保纠纷速断(公市内设调解处,由刘晔亲自培训的调解员处理买卖纠纷,当日事当日毕)。
公市开张首日,望海县的渔民们半信半疑。老渔民王老五试着将一网刚打的黄花鱼送到公市,计量官仔细称重,定价官参照市价给出公道价格,一个来自青州的商户当场买下,银号立刻将货款兑给了王老五。全程不过半个时辰,没有打手骚扰,没有克扣斤两,王老五拿着沉甸甸的铜钱,激动得手都在抖。
“真的不抽成?真的没人敢抢?” 周围的渔民围上来问。
王老五举起钱袋,晃得叮当作响:“千真万确!公市的官爷们说了,以后咱们的鱼,想卖给谁就卖给谁,价钱自己说了算!”
消息传开,渔民们蜂拥而至。往日被鱼三及其爪牙控制的渔港,顿时变得冷清;而公市内外,人头攒动,商船云集,连周边州郡的商户都闻风而来——公市的鱼,不仅新鲜,价格还比鱼三垄断时低了近一半。
那些依附鱼三的牙行和酒楼老板,见渔民们都去了公市,自己手里没了货源,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公市进货。玉倾城早有准备,让公市对所有商户一视同仁,只要遵守规则,均可采购,但绝不允许任何人再搞“包场”“垄断”——谁敢在公市闹事,立刻由驻市的亲兵拿下,交给杜哲按律严惩。
第二策:扶“散户”,破其同盟。
鱼三能长期垄断,还得益于他与几个大渔户的“同盟”——他默许这几个大渔户在垄断海域捕鱼,条件是他们必须将鱼低价卖给自己。这些大渔户,成了鱼三控制渔业的“帮凶”。
玉倾城和刘晔经过调查,将这几个大渔户的名单列了出来。但他们没有直接打压,而是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
首先,公市专门为“小渔户”设立了“互助区”,提供免费的修补渔网工具、低价的渔船租赁服务,还请经验丰富的老渔民传授捕鱼技巧。小渔户们抱团取暖,捕鱼量渐渐上来,不再需要依附大渔户。
其次,对那些大渔户,刘晔亲自登门拜访,晓以利害:“你们跟着鱼三,看似赚得多,实则是替他打工,还要担着助纣为虐的风险。如今公市开张,你们若肯改过自新,将鱼拿到公市交易,官府不仅既往不咎,还会优先收购你们的渔获,帮你们联系更远的客商。”
有两个大渔户动摇了。他们看着公市的热闹,又听说鱼三在狱中已经招供了如何胁迫他们“同盟”,担心被牵连,当即表示愿意归顺,将当天的渔获全部送到了公市。
玉倾城立刻抓住机会,在公市门口贴出告示,表扬这两个大渔户“知错能改”,并当众宣布,他们的渔获以高于市价一成的价格收购。
剩下的几个大渔户见状,再也坐不住了。鱼三倒了,靠山没了,小渔户们也不依附自己了,若再顽抗,只能被彻底边缘化。他们纷纷效仿,主动与公市合作,鱼三苦心经营的“渔业同盟”,不攻自破。
第三策:兴“渔产”,固其根本。
打破垄断,建立公市,只是第一步。要让南部真正安定,还得让渔民们有长远的生计,不再为“能不能打到鱼”“能不能卖好价钱”发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