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倾城和房衍(此时已赶到南部)经过调研,发现望海县的渔民只会“捕”,不会“养”,每年冬季鱼少的时候,日子就过得格外艰难。
于是,他们推出了“渔产振兴计划”:
1. 推广养殖:从长安请来渔业博士,在滹沱河下游开辟鱼塘,教渔民养殖鲤鱼、草鱼等淡水鱼,弥补冬季海产不足的缺口。官府提供鱼苗和技术,渔民只需在收获后,按比例上交少量成鱼即可。
2. 深加工:在公市旁设立“渔产工坊”,请师傅教渔民将海鱼晒成鱼干、腌制成咸鱼、熬制成鱼露。这些加工品便于储存运输,能卖到更远的地方,利润也比鲜鱼高得多。工坊由渔民入股,收益按股分红,官府不参与经营,只负责监管质量。
3. 拓销路:房衍利用自己在楚州、长安的商脉,联系了数十家皇商和大酒楼,与公市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保证渔民的渔获“产得出,卖得掉”。他还组织了一支“渔产商队”,由公市统一调配,将望海县的鱼干、咸鱼销往中原,甚至远销西域。
这三策一出,如同釜底抽薪,彻底摧毁了恶霸垄断的根基。
渔民们有了公平交易的公市,不必再受盘剥;有了养殖和深加工的手艺,不必再靠天吃饭;有了稳定的销路,日子越过越红火。那些曾经依附恶霸的爪牙,见渔民们都忙着捕鱼、养殖、做生意,没人再理会他们,要么改邪归正,加入渔产工坊当工人,要么灰溜溜地离开了南部。
三个月后,龙天策再次巡查南部。
他看到望海县的公市,每日交易量是鱼三垄断时的五倍,渔民们脸上带着笑容,忙着卸货、交易、算账;滹沱河下游的鱼塘里,渔民们划着小船投喂鱼苗,岸边的渔产工坊里,飘出咸鱼和鱼露的香气;港口内,“渔产商队”的船队整装待发,船头插着“幽州公市”的旗帜,正要驶向中原。
“将军,” 刘晔递上一份报表,“这三个月,南部三郡的渔税,比去年全年还多了三成,而且没有一起渔民上访,没有一次商户纠纷。”
玉倾城笑着补充:“前几日,青州刺史还派人来,说想跟咱们公市合作,引进望海县的养殖技术呢。”
龙天策站在公市的高台上,望着这片曾经被垄断阴影笼罩、如今充满生机的土地,金发黑眸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
他想起刚到幽州时,黄强说“缺能盘算的人”;想起王二柱跪在府外哭诉的模样;想起鱼三的嚣张和渔民的愁苦。而现在,这一切都变了。
“南部获安,不是因为我们打掉了一个鱼三,” 龙天策对身边的人说,“而是因为我们建立了让百姓能安心生活、公平赚钱的规矩。这规矩,才是‘新篇章’的根基。”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公市的牌匾上,“幽州公市”四个大字熠熠生辉。渔民的号子声、商户的讨价还价声、孩子们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安宁而富足的乐章。
幽州南部,这片曾被垄断和欺压困扰的土地,终于彻底摆脱了阴霾,迎来了真正的长治久安。属于这里的“新篇章”,不再是对恶霸的声讨,而是对公平、对秩序、对百姓安居乐业的赞歌。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那场看似简单的“再施一计”——但这计谋的背后,是对民生的深刻理解,是对“防患于未然”的长远考量,更是开启一个新时代所必需的智慧与决心。
喜欢英烈传奇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英烈传奇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