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需要极其惊人的计算力来实时分析目标波动并生成“镜像波”,同时对能量控制的精度要求达到了变态级别——能量过低则干扰无效,能量过高则可能自身成为新的、更强的“特征弦”信号,无异于在黑夜里点燃火把。
又是无数个不眠之夜。能源核心一次次过载,精密烧毁的元件堆积如山。但团队的热情从未消退。
终于,在一个模拟环境中,利用之前捕捉到的一段重复性较高的高维信息片段作为靶标,“弦球之手”原型机成功地将该信息片段的“有效强度”降低了百分之四十七!
实验室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声!虽然未能完全消除,但这证明了一条路——高维信息,并非不可触碰、不可干涉的神之领域!
消息传到孔方佳那里时,他正在与阿斯塔罗斯进行例行通讯,讨论西部战场僵持的局势。
得到消息的他表面上依旧平静,不让二皇子看出端与,但结束通讯后,他独自在办公室伫立了足足十分钟,只有微微颤抖的指尖泄露了他内心的惊涛骇浪。
他立刻下令,将“弦球之手”原型机及其配套的小型化“弦球之眼”-III型探测器,秘密加装到即将返回西部战场执行下一阶段侦察任务的“夜莺三号”侦察舰上。
真正的试验场,必须在真实的环境下——黑塔帝国与叛军交锋的前线。
“夜莺三号”舰长,依然是沉稳老练的林涛上校。接受任务时,他看着舰体腹部那新加装的、造型奇特、被重重防护罩包裹的设备,表情凝重。他深知此行任务的性质已经彻底改变——从窃听,变成了主动出手干扰。
“元帅,干扰强度设定多少?目标如何选择?”林涛通过绝密频道直接请示孔方佳。
孔方佳的全息影像出现在“夜莺三号”的指挥室里,背景是地球办公室。他目光沉静如水,但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林涛,此次行动代号‘微尘’。干扰强度初始设定为最低档,目标是......叛军‘毒蝎’快速袭击舰集群。根据‘游弋之耳’长期监测,该集群的作战效能与一种特定的高维信息扰动模式(代号G-7模式)关联度极高。”
他稍微停顿,加重了语气:“你们的任务,不是在战场上决定胜负,而是试验。当G-7模式出现,并监测到‘毒蝎’集群相应获得战术优势时(例如命中率异常提升、引擎过载成功等),启动‘弦球之手’,实施短时、低强度干扰。
记录所有数据,尤其是干扰前后叛军作战效能的量化变化。记住,绝对隐蔽是第一原则,一旦有暴露风险,立刻终止试验撤离。”
“明白!保证完成任务!”林涛立正敬礼,眼中闪烁着挑战未知的兴奋与军人特有的坚毅。
“夜莺三号”如同宇宙中的一粒微尘,悄无声息地再次潜入西部战域,潜伏在一处巨大的星际尘埃云背后,远远地窥视着远方一场正在进行的追逐战。
帝国一支小型运输舰队在四艘护卫舰的保护下,正遭到叛军“毒蝎”快速袭击舰集群的凶猛追击。“毒蝎”舰体型小巧灵活,火力却不容小觑,它们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不断发动攻击。
“检测到G-7模式扰动!强度等级B+!‘毒蝎’集群第三分队的磁轨炮齐射,预测命中率提升百分之十五!”传感器官压低声音报告,数据实时传回地球“四号研究所”。
林涛深吸一口气:“‘弦球之眼’锁定扰动源!‘弦球之手’充能!干扰强度一档!准备......”
就在“毒蝎”第三分队再次齐射的瞬间,林涛猛地一挥手:“干扰!发射!”
“夜莺三号”舰腹下方的“弦球之手”装置发出一阵极其微弱、几乎无法探测的能量波动。这道无形的“镜像弦波”以光速射向目标空域。
没有炫目的光影效果,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然而,几秒钟后,传感器官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命中率......下降了!刚才那轮齐射,实际命中率比预测值低了百分之三十!接近正常水平!而且......他们的规避动作好像慢了半拍?有一艘‘毒蝎’差点撞上护卫舰的火力网!”
“继续监测!记录所有数据!”林涛强压住心中的激动,冷静下令。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夜莺三号”又选择了三个不同的时机,对“毒蝎”集群实施了低强度干扰。
效果一次比一次明显!当G-7模式被干扰后,“毒蝎”舰队的表现虽然依旧凶悍,但那种“如有神助”般的精准和幸运似乎消失了。他们的攻击变得更容易被预判和拦截,他们的失误开始增加。
甚至有一次,干扰恰好发生在一次关键的战术机动前,导致两艘“毒蝎”舰配合出现致命失误,被帝国护卫舰抓住机会一举击毁!
“干扰效果确认!G-7模式的有效性被显着削弱!叛军战力出现可观测下滑!”林涛将最终报告传回地球,一向沉稳的语气中也带上了一丝兴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