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记录下的海量数据却成了最宝贵的财富。超算集群日夜不停地运转,寻找着那微小到几乎不存在的规律。
研究员们轮班倒,困了就在旁边的休息舱眯一会,醒了继续投入战斗。每个人的眼中都布满了血丝,但燃烧着同样的火焰——那是面对终极谜题时,属于科学家最纯粹的好奇与征服欲。
转机发生在一个深夜。
当时值班的是一名年轻的女科学家,名叫林云,以思维敏捷、直觉惊人着称。她负责监控一组针对西部战场频繁出现的某种特定高维扰动模式的契合尝试。之前的十七次尝试均告失败。
第十八次,“弦球之眼”-II再次调整到预定频率,小心翼翼地探出信息的“触角”。
突然,林云猛地坐直了身体,眼睛死死盯住她面前屏幕上一条几乎被淹没在噪声中的反馈曲线!
“等等!停!回放刚才零点三秒的数据!”她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尖锐,吸引了周围几个同事的注意。
数据回放,放大。在那一瞬间,代表“弦球之眼”输出与高维扰动信号的两条曲线,出现了一个极其短暂、幅度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重合峰!
不是排斥,不是反冲,是极其微弱的一丝同步共振!
“老天......它......它抓住了?!”旁边一位男研究员失声叫道。
整个控制区域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看着林云屏幕上的那个微小波动。
“不是完全抓住,是......蹭到了!就像两把高速振动的刀锋,极其短暂地擦出了火花!”林云的手指飞快操作,脸色因兴奋而潮红,
“快!记录这一刻的所有参数!基弦频率、调制方式、能量注入精度、时空坐标......所有数据!一点都不能漏!”
她立刻将这个发现上报给刚刚被叫醒的王海峰和李艳。
两位博士几乎是冲到控制台的。王海峰看着那几乎需要想象力才能辨认出的共振峰,双手微微颤抖,反复确认了十几遍数据,最终重重一拳砸在控制台上,声音嘶哑却充满了狂喜:“好!好啊!就是这个!找到了钥匙孔的第一道缝隙!”
李艳也难掩激动,但她更冷静:“立刻重复实验!固定所有参数,尝试复现这个共振点!”
接下来的几十个小时,研究所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亢奋状态。他们以林云发现的那组参数为基础,进行了上千次微调尝试。
失败依旧居多,但成功的次数开始缓慢增加,共振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也在一点点提升。他们就像最耐心的锁匠,依靠着一次次的细微触碰和反馈,慢慢摸索着那把复杂到极致的“高维之锁”的内部结构。
积累的数据呈指数级增长,超算集群的解析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发现,这些高维信息并非完全无序,其内部似乎存在着某种多层级的“编码结构”。
最外层是剧烈而混乱的波动,如同保护壳;但拨开这层外壳,内里则是一种极其复杂、但相对稳定的信息模式,蕴含着某种“意图”或“指令”的雏形。
虽然由于数据量依然不足,无法做到完全破解其具体含义,但破解其“结构特征”和“生效模式”已经成为可能!
“我们现在还不需要完全读懂一门外语,”王海峰在一次核心会议上激动地阐述,眼中布满血丝却光芒四射,
“但我们现在能辨认出这门外语里的某些‘关键词’和‘语法结构’了!我们知道当某种特定结构的波动出现时,往往伴随着叛军舰队某种战术优势的提升!这就足够了!以后,我们会完全的理解它,掌握它,应用它”
基于这个里程碑式的进展,“四号研究所”的下一个目标顺理成章地被提出——干扰它!
既然能捕捉到特定的高维信息模式,并理解了其大致的“生效机制”(即通过扰动底层弦背景来间接影响低维现实概率),那么能否制造出一种反向的“弦振动”,去抵消、覆盖或者扰乱它?
孔方佳在得知“契合试验”取得关键突破后,第一时间批准了这个更具攻击性的研究方向,并亲自将其命名为“弦球之手”计划。
“弦球之眼”负责看破迷雾,“弦球之手”则尝试拨动棋盘!
理论构建同样艰难。干扰并非简单的能量对冲,那样只会引发更剧烈的反冲。必须是一种更加精妙的、“以弦制弦”的方式。
研究团队提出了数十种模型,最终一种基于“相位共轭弦波”的理论脱颖而出。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弦球之眼”精确捕捉目标高维信息的瞬时振动模式,然后由“弦球之手”装置在极短时间内生成一道与其振动相位几乎完全相反、但能量级数经过精密计算的“镜像弦波”。
两道波动在宇宙弦背景中相遇、叠加,理论上会产生强烈的干涉效应,从而极大削弱甚至抵消原高维信息对低维现实的影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