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门事件后,宫中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我明白,真正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帷幕。敌方虽暂时退去,但后宫之中,另一场更为隐秘、更为凶险的纷争,正悄然在暗处酝酿。
这些日子,我越发察觉到宫中气氛不同寻常。马皇后与李淑妃之间的明争暗斗愈发激烈,其他嫔妃也纷纷站队,有的依附一方,有的则选择观望自保。我虽身处这复杂的局势中,却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态度。这并非是我怯懦,而是我深知,在这紫禁城内,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清晨,天还未亮透,小英便轻手轻脚地进来,服侍我更衣。她一边帮我整理衣襟,一边低声禀报:“娘娘,昨夜小贵子回来说,李淑妃近日频繁召见几位宫女,而且都是在深夜,行踪十分可疑。”
我微微颔首,心中已然有了计较。李淑妃向来谨慎,若非有重要之事,断不会如此频繁地私下会见他人。更何况,自从上次西华门之事被我巧妙化解后,她的动作愈发频繁,显然是嗅到了什么风声。
“你今日去御花园走一趟。”我对小英说道,“注意观察李淑妃寝殿外守卫换班的时间,尤其是辰时一刻前后。”
小英点头应下,随即又迟疑地问道:“娘娘,您怀疑……她是不是在密谋什么?”
我淡淡一笑:“宫中无小事,尤其是在这风口浪尖之上。我们不能等事态明朗才做准备,必须未雨绸缪。”
待小英离去后,我独自坐在案前,翻阅着昨日从刘伯温处得来的奏折副本。这些年来,我虽身处深宫,却始终留意着朝政动向。毕竟,朱元璋年事已高,朝堂风云变幻莫测,任何一个小小的风吹草动,都可能掀起滔天巨浪。
午后,小英果然传来了消息:李淑妃寝殿外的太监每日辰时一刻换班,而且新旧交接的时间极短。她还带回一个细节——那名太监名叫阿顺,据说是小莲一手调教出来的,对李淑妃忠心耿耿,极难接近。
我沉吟片刻,唤来小贵子:“你可有办法接近此人?”
小贵子思索片刻,低声道:“娘娘,不如让小英带个香囊混入换班路线,故意‘遗失’香囊引他弯腰拾取,趁机传话试探。”
我微微一笑:“好主意。不过,还需安排一人制造混乱,吸引守卫的注意。”
于是,翌日辰时初刻,小贵子假扮成杂役,提前进入御花园清扫落叶。他在换班前五分钟故意将扫帚挥洒得过高,扬起一阵尘土,惹得守卫们纷纷皱眉斥责。与此同时,小英悄然靠近阿顺,故意将香囊掉落于他脚下。
阿顺果然弯腰去捡,小英趁机低声问道:“李娘娘近来是否另有密令?”
阿顺神色一滞,刚欲开口,却被身旁同伴拉住:“别理她,快走!”
小英迅速退回原位,脸上不动声色,内心却已确认了一件事:李淑妃的确在筹划某种计划,而且极为隐秘,连身边的人都不敢轻易透露。
傍晚,我召见小贵子和小英,命他们将香囊中的字条取出。那张纸条上只有寥寥数语:“速查东六宫”,字迹清秀,却未署名。
我望着那几个字,心头微动。东六宫?那是后宫最偏僻的一片区域,平日里鲜有人至。难道李淑妃竟在那边藏了什么秘密?
正当我思索间,小贵子忽然禀报:“娘娘,方才属下听闻,马皇后今日午时三刻曾短暂离开偏殿,似乎是去送茶水。”
我眼神一凝:“她平日何时离开?”
“通常是未时初刻,但今日提早了一个时辰。”
我心中一动,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马皇后素来多疑,身边又有小莲日夜轮值,极少给外人留下空隙。如今她突然改变作息,恐怕是因为察觉到了什么。
“你去安排一下。”我对小贵子道,“明日借口慰问马皇后身体状况,命小英送去参汤。”
小英领命而去。次日午时,她带着我亲手熬制的参汤前往马皇后寝宫。小莲接过汤碗后,本欲按时离开,却被小英拦住:“主子特意叮嘱,要亲眼看着娘娘喝下。”
小莲眉头微蹙,却也不好发作,只得站在一旁等候。趁着这段时间,我早已安排好的眼线悄然潜入偏殿,迅速翻找马皇后批阅过的奏折副本。
不多时,那人便悄无声息地退出,并将一份奏折交予小贵子。我展开一看,发现其中一份竟是关于北疆军饷的密报,而另一页赫然列着几名嫔妃的名字,其中包括李淑妃。
我心中一凛。北疆军饷一向由徐达掌管,若有人意图染指,必然是冲着兵权而来。而李淑妃位列其中,显然已卷入这场风波。
当晚,我命人将那份奏折重新整理,并在关键之处做了标记,随后派人送往刘伯温处,请他代为分析。
然而,真正让我警觉的,是一封来自冷宫的消息。
一名曾在李淑妃身边伺候的宫女,因不明原因被贬为粗使宫女,打入冷宫。我早先便对她的遭遇存疑,遂命小英以赏赐旧衣之名前去探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