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几天,京城暗流涌动。徐达的军队悄悄出发去边关,一路小心翼翼。我和刘伯温到处找神秘人的线索,问了好多和朱棣接触过的人,都没啥收获。
就在我们有点灰心的时候,小英带回好消息。她查到朱棣去过一家偏僻客栈,老板说有个包裹严实的人和他见过面。小英搜查客栈,在房间角落找到一块布料碎片,和神秘人穿的衣服很像。
我们顺着线索,找到一个给神秘人送饭的店小二。店小二说神秘人说话口音特殊,像是偏远地区的。我们缩小范围,重点查特定地区的可疑人员。
经过一番调查,我们锁定了嫌疑人李三。他是个神秘的商人,经常在京城和边关往来,还和武将有交往。我们监视他,发现他行为反常,深夜老出门,回来就累得不行。
我决定亲自审李三。夜里,我和小贵子、小英潜入他住处。见到我们,他脸刷地变白,身体止不住地抖。
我冷冷看着他:“李三,老实交代,你和朱棣、青云社啥关系?”
李三一开始还嘴硬,等我们拿出证据,他崩溃了,哭着说出了一切。原来他是朱棣的亲信,负责和青云社联络。朱棣答应他,帮自己夺皇位,就给他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根据李三的交代,我们知道朱棣计划半个月后的月圆之夜在边关某关卡叛乱。到时,青云社在关内捣乱,朱棣从关外进攻。
我们马上调整计划。徐达加快行军速度,争取在叛乱前赶到边关。我和刘伯温在朝中散布朱棣谋反的风声,让他有所顾忌。
半个月很快过去,月圆之夜,边关关卡外,朱棣的军队悄悄集结,一个个眼神凶狠。可他们不知道,徐达的军队早埋伏好了。
朱棣正要下令进攻,四周突然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徐达的军队像神兵天降,把朱棣的军队包围了。朱棣吓傻了,没想到计划被识破。双方打起来,战场上血流成河,尸体堆得到处都是。
朱棣的军队渐渐撑不住了,人数没优势,又打不过训练有素的明军,节节败退。朱棣见情况不妙,带着几个亲信突围跑了。
与此同时,京城传来好消息。我和刘伯温用李三的口供说服了朱元璋,朱元璋下令把朱棣的党羽全抓了,京城局势稳住了。
这场权力之争暂时告一段落,但我知道,以后的路还长,挑战还多着呢。望着硝烟未散的战场,我发誓要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让大明繁荣昌盛。
战后,边关一片破败。百姓没了家,房子烧了,地也荒了。徐达带着军队清理战场,救助受伤的百姓。他知道,这场战争让百姓吃了太多苦,得赶紧恢复秩序。
在京城,朱元璋严肃处理了这件事。朱棣跑了,但他的党羽都受到了严惩。朝廷上下人心惶惶的样子慢慢没了,大臣们也有了信心。
我把精力放到安抚百姓和重建家园上。我打开粮仓,给受灾百姓发粮食和衣服。还组织工匠和医生去边关,帮百姓修房子、治伤病。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百姓生活的艰难。他们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和财产,眼神里全是恐惧和迷茫。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他们过上安稳日子。
可事情没那么简单。朱棣跑了,就像藏在暗处的狼,说不定啥时候又会出来咬人。我让小贵子和小英继续找朱棣的下落,同时加强京城和边关的防守。
日子一天天过去,京城渐渐稳定下来。可我心里的担忧一直没消。就在我以为一切都在变好的时候,一个消息打破了平静。
有消息说,朱棣在北方草原召集了一批蒙古部落的军队,准备南下攻打中原。这个消息像颗炸弹,在朝廷里炸开了。
我立刻召集大臣商量对策。朝堂上,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主动出击,趁朱棣军队没集结好先下手;有的说加强防守,等朱棣来了再反击。
我仔细听着大臣们的意见,心里琢磨着。最后,我综合大家的建议,定了个新计划。一方面,加强边关防守,修工事、存粮草;另一方面,派使者去其他部落求援。
同时,我没忘了朱棣在京城的残余势力。我让锦衣卫加大巡查力度,发现可疑活动就调查处理。
日子过得飞快,朱棣的军队逼近了边关。他们骑着马,挥着刀,气势汹汹地冲过来。边关的守军严阵以待,坚守在城墙上,眼神坚定。
战斗打响了,喊杀声震天。朱棣的军队靠着蒙古骑兵的优势,一度突破了防线。但守军没退缩,用身体挡住敌人,筑起了一道血肉屏障。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徐达带着援军到了。他指挥军队和守军配合,对朱棣的军队发起反击。战场上,刀光剑影,血流成河,双方陷入了僵局。
就在这时,使者带回好消息,一些部落答应出兵帮忙,他们的军队正往战场赶来。我心里燃起了希望。
援军到了,战局开始变化。朱棣的军队腹背受敌,士气越来越低。最后,在我们的联合攻击下,他们彻底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