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密函传来坏消息,青云社要在早朝对尚书和朱允炆下手。
我看完密函,心一沉。小英急得不行,催我通知陛下。我知道不能冲动,得先找证据。
小贵子又来报,陛下因尚书上奏之事震怒,已召大臣商议。我松了口气,还好没怀疑到我。
我赶紧安排,小贵子盯着青云社,小英查刺客线索。
第二天一早,兵部尚书府外,锦衣卫已经布好局。青云社的人还没察觉危险,还在小心布置机关。
我静静站在偏殿屏风后,观察着外面。突然,一个黑衣人从侧门闪出来,拿着个黑包裹,往大门走去。
我眼里闪过寒光,低声对小英说:“动手。”
小英点头,吹响哨子。几个埋伏好的锦衣卫像猛虎一样冲出来,把黑衣人围住。
黑衣人拔刀反抗,但哪是训练有素的锦衣卫的对手,很快就被制服了。
这时,刘伯温高声喊道:“陛下,臣有要事启奏!”
朱元璋身着龙袍,威严地出现在朝堂,沉声说:“讲。”
刘伯温拱手:“陛下,臣收到密报,青云社要在早朝袭击兵部尚书和太子。”
这话一出,朝堂炸开了锅。
我缓缓走出屏风,声音平静却有力量:“陛下,臣妾早察觉青云社不对劲,设了局引他们上钩。”
朱元璋沉默许久,下令:“抓人,交锦衣卫审。”
禁军押走黑衣人,我心里却没轻松。因为我知道,这只是开始。
青云社受了重创,但幕后黑手还没揪出来。朱棣也没罢休,这场权力之争才刚开场。
夜幕降临,我又站在御花园的亭子中。柔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远处宫殿依旧灯火辉煌,可我知道,这皇宫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小贵子又悄无声息地走到我身边,轻声说:“娘娘,属下刚得到消息,青云社的人最近还老往京城跑,好像又在密谋大事。”
我眉头微皱:“让他们盯着,有动静就报。”
“是。”小贵子恭敬回应。
我抬头望着远处灯火闪烁的宫殿,握紧手中玉佩,眼神坚定。这场权力游戏,不管有多少敌人,我都不会退缩。
锦衣卫审讯青云社成员,可那些人嘴硬得很,死活不肯说幕后主使。审讯室里,刑具声和犯人的惨叫混在一起,气氛压抑极了。负责审讯的官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每次审问都像在和时间赛跑,谁也不知道青云社残余还会干啥坏事。
我安插在朝中的眼线也送来了新情报,朱棣最近老和武将私下见面,谈话内容保密得很,根本打听不到。我心里犯嘀咕,朱棣野心那么大,他和武将接触,会不会跟青云社的阴谋有关系呢?
为了弄清楚,我决定亲自去看看。我借口探望武将家属,去了几个和朱棣走得近的武将家。我到处留意,想从细节里找到线索。有个武将书房里有张地图,边关地区做了些标记。我装作不经意走过,扫了一眼,感觉这些标记可能有特殊含义。
回宫后,我把看到的告诉小贵子和小英,我们仨一起分析。小英说那些标记可能是朱棣策动边军叛乱的地点,我觉得有道理。但没证据,不能打草惊蛇。
我决定加大对朱棣的监视。小贵子带手下日夜跟踪,藏在暗处不敢被发现。小英负责收集朱棣和武将接触的细节,一点信息都不放过。
那段时间,宫里气氛越来越紧张,大臣们都在传权力斗争的谣言,人心惶惶。胆小的官员都开始给自己找退路,怕被这场风波牵连。
早朝事件过去半个月了,表面上风平浪静,可我知道,平静下面藏着更大的危机。我每天在书房研究情报,想拼凑出真相。
一天深夜,小贵子匆忙跑来,兴奋又紧张地说:“娘娘,有重大发现!跟踪朱棣时,发现他和一个神秘人在废弃寺庙见面,谈了好久,好像提到‘边关’‘起兵’。”
我心里一紧,忙问:“看清神秘人是谁了吗?”
小贵子摇头:“太远了,他包得严实,认不出来。不过离开后,我们在庙里找到些碎纸片,好像写着计划,但大部分烧了,只剩一点能勉强看。”
我接过碎片仔细看,辨认出“某月某日”“某关”这些关键词。结合之前的情报,我猜这可能是朱棣和青云社起兵的时间和地点。
情况危急,我立刻让小贵子和小英通知刘伯温和徐达,得赶紧想对策,防止边关叛乱。
刘伯温和徐达连夜进宫,我们四人在密室商量。刘伯温脑子好使,分析说:“朱棣可能利用青云社在边关捣乱,然后起兵夺权。我们得在他们行动前打乱计划。”
徐达也同意:“我调些军队秘密去边关防守,同时加强京城防备,防止朱棣政变。”
我点头:“还得找出神秘人,才能揭开真相。”
讨论后,我们定了计划。徐达带兵去边关,我和刘伯温在京城查神秘人。小贵子和小英配合行动,传递情报、执行任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