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对于伤寒这种表实无汗的病症,以及病酒且症状类似中风的情况,切不可使用桂枝汤。若给伤寒患者误用桂枝汤,会使表气愈发紧闭,里气上逆加剧,从而呕吐不止;要是给病酒者误服桂枝汤,会致使湿热在体内蕴积,损伤营血,出现吐血脓的症状。若患者尺部脉象迟缓,此时服用麻黄汤发汗,会导致漏汗不止,患者还会恶风,出现四肢拘挛、小便困难的情况。当出现大青龙汤症,但脉象微弱,且有自汗、恶风症状时,若误用大青龙汤发汗,会使患者出现四肢厥冷、筋肉惕动、心悸、头目眩晕,发热依旧不退,身体肌肉还会瞤动。严重时,身体振颤不停,站立不稳,几乎要扑倒在地。针对因尺迟误用麻黄汤出现的变证,宜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对于误用大青龙汤导致的这些变证,应用真武汤来救治。
【注释】此处提到的“伤寒”,特指具有无汗症状的伤寒实邪病症。“酒病”,指的是饮酒后所患病症,其表现类似中风。“桂勿与”,意思是上述两种情况都不应该使用桂枝汤。如果给伤寒患者错误地使用桂枝汤,会使肌表之气更加固密,体内之气更加上逆,进而导致呕吐不止。要是给酒病患者误用桂枝汤,会使得湿热在体内酝酿,损伤营血,出现吐出脓血的症状。这些都是错误使用桂枝汤后引发的变证,应当根据具体出现的变证来进行治疗。
“尺迟”,指的是伤寒患者尺部脉象迟缓。“服麻”,就是服用麻黄汤以发汗,结果导致汗出不停,这种情况称为“漏汗”。“肢急”,即四肢出现拘挛紧张的症状。“小便难”,是说小便量少并且排出困难。对于表现出伤寒脉证的患者,正常情况下应当使用麻黄汤来发汗,但如果尺部脉象迟缓,这表明营气不足,此时不可发汗。若错误地进行发汗,就会导致漏汗、恶风,四肢拘挛、小便困难等变症。这种情况下,应当使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挽救误治造成的逆症。“微弱”,说的是本应表现为大青龙汤证的患者,脉象却呈现微弱之象。“汗风”,指大青龙汤证患者出现自汗且恶风的症状。大青龙汤证正常脉象应为浮紧,若脉象呈现浮缓且微弱,反而有汗出的情况,这说明大青龙汤证的典型脉证并不完备。如果错误地使用大青龙汤来发汗,会导致患者出现四肢厥冷、筋肉不自觉地跳动、心悸、头目眩晕,发热症状仍然不消退,身体肌肉还会瞤动。“振振欲擗地”,形容患者身体不停地耸动,无法起身站立,好像要摔倒在地一样。这些都是错误使用大青龙汤发汗后出现的变证,应当使用真武汤来挽救误治造成的逆证。详细内容可查看《伤寒论》的太阳篇。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症
伤寒初起的第一天,若表现为太阳经病症。如果出现想要呕吐、烦躁不安,且脉象数急的情况,这预示着病邪可能迅速传变。若此时阳明经与少阳经的病症都未出现,同时脉象平和,身体也无其他不适变化,那么就表明病邪不会发生传变。
【注释】按照一般规律,伤寒病第一天通常是太阳经受到病邪侵袭,第二天是阳明经受邪,第三天则少阳经受邪,这是病邪在经络间传变的常规次序。倘若刚开始发病,患者很想呕吐,伴有烦躁不安,脉象呈现数急之象,这意味着病邪强盛,正处于传经过程且尚未解除。如果到了发病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阳明经和少阳经所对应的病症都没有出现,而且脉象平静,身体也没有明显不适,这表明病邪已经衰弱,不会再继续传变,病情有自行痊愈的趋势。
阳明表病脉症
葛根汤对应的脉象为浮长,此为阳明经表证之脉象。患者会面红持续,额头疼痛,发热怕冷且无汗,眼睛疼痛、鼻子干燥,难以安稳入睡。
【注释】太阳经病症尚未结束,病邪又传至阳明经,太阳经的表邪郁积,引发阳明经肌肉发热,这属于阳明经表病症。“葛根表阳明”,是说葛根汤可主治阳明经表病症。“浮长”指的是阳明经表证的脉象。面红持续、额头疼痛、发热怕冷无汗、眼睛疼痛、鼻子干燥、难以安稳入睡,这些都是阳明经表证的表现。使用葛根汤可解除太阳、阳明两经的病邪。详细内容见《伤寒论·阳明篇》。
阳明热病脉症
白虎汤适用于阳明经热症,症状表现为烦躁口渴,身体发热,出汗,体温升高,脉象呈现长而洪大之象。患者不恶寒,反而厌恶热。若同时出现少阳经症状,就合用柴胡剂。
【注释】太阳经病症已经结束,病邪传至阳明经而未传至少阳经,且尚未入腑,此时热邪逐渐深入,导致表里都发热,这就是阳明经热病。“白虎热阳明”,意思是白虎汤主要治疗阳明经热病。“脉长洪”,说的是阳明经热证所对应的脉象。烦躁、口渴想要饮水、出汗、身体发热、不恶寒反而厌恶热,这些都是阳明经热病的症状。使用白虎汤,可解除阳明经表里俱热的病症。若阳明经病症未结束,病邪又传至少阳经,这同样属于阳明热病。“合柴”,指的是白虎汤与小柴胡汤合用,用于治疗阳明经热证,同时出现少阳经弦脉,以及寒热往来、口苦、耳聋、目眩、呕吐、胸胁疼痛等病症。详细内容可查看《伤寒论》的阳明篇和少阳篇。
阳明腑病脉症
阳明腑实证,脉象洪大,此为邪热入于阳明之腑。“大便难”与“脾约”的情况类似,都属于阳明腑病。当出现像热气蒸腾般的潮热,全身持续不断地出汗,并且伴有腹部胀满疼痛时,才可以考虑使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来治疗。
【注释】当热邪入腑,出现阳明腑实症时,脉象会表现为洪大。“胃实”“大便难”以及“脾约”,这些表述指的是阳明腑病感受邪气的不同情形。“脾约”属于太阳阳明证,“胃实”属于正阳阳明证,“大便难”属于少阳阳明证。它们都属于可采用攻下治法的病症,但轻重程度有所不同。然而,一定要出现像热气蒸腾般的潮热,全身持续不断地出汗,以及腹部胀满或者疼痛的症状,这时才能够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考虑选用三承气汤或麻仁丸来攻下实热。详细内容可查阅《伤寒论》阳明篇。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