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西半夜起来上厕所,发现四房屋里亮着,加上还有收拾东西的声音,担心出什么事儿,就去敲门询问,“咋地啦?出啥事了,要帮忙不?”
林歆听出声音是杨西的,连忙出声回答,“三哥,没事儿,孩子生病了,我和孩子他爹打算带孩子去镇上看大夫,等爹起床后要是问起,你就如是说好了,如果没问的话,就不用主动提了。”
杨西答应后,确定自己是真的没有能帮上忙的地方,就又回去睡觉了。
林歆自从杨北出门口,就一直注意着外边的动静,听到声响后,就带着孩子出去。
一家人架着牛车往镇上赶,也幸亏现在的月光足够亮,不然连牛车都加驾驶不了,到时候去镇上也只能选择走路去。
走路要比牛车慢不少,最后导致的结果可能会耽误病情。
这个镇上只有两家医馆,杨北在这里混过,对两个医馆的大概情况也算是了解,于是驾着牛车直接去了口碑和医术比较好的那家。
听到敲门声,医馆内的人出于警惕询问了一声是谁,来干什么的。
听到是带孩子来看病的,动作麻溜将门打开,让人进来。
在他们这个地方,一般人生病了也不会舍得花银子看病,大部分人生病了都是熬,熬过去就好了,熬不过去就没了。
所以大半夜带着孩子来看病的,只能是孩子情况危急。
来镇上这会儿功夫,孩子的体温更热了,林歆抱着孩子,时不时将脸蛋贴到孩子的额头上,是最直观感受到孩子体温的变化的。
随着孩子体温不断升高,林歆心里也愈加焦灼。
老大夫看到孩子只是一个几个月大的奶娃娃,皱了皱眉,这孩子这么小,生病了也是不能吃药的,把过脉后,得出孩子是因为受到惊吓,所以才导致风寒入体的结论。
老大夫先是让夫妻俩用井水浸湿绢布敷在婴儿额头上让她降温,要是情况没有好转的话,用他家的炉子烧些开水,兑成温水后,再擦拭孩子的颈部、四肢、背部等地方,最后开了退热的药方,熬了让大人喝下去,通过母乳将退热的药喂给孩子。(注意:现实不要尝试,生病了就找医生,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干。)
看夫妻俩还带着一个半大的孩子,孩子的脑袋还一点一点的,显然是困得不行,于是就心软了,“你们这孩子和我孙子一般大,要是你们放心的话,就让他去和我孙子睡一起。”
杨北立马就答应了,并对老大夫的行为表达感谢,对他们现在来说,孩子能睡舒服再好不过。
就怕一个休息不好又生病,到时候他们夫妻照顾两个孩子可能会忙得脚不沾地。
看杨濯睡过去后,林歆照顾生病的杨穗,杨北去熬药。
平时里喝药怕苦的人,这回不用人劝,眉毛都不皱一下就将一整碗药给喝下去了。
杨北看到这一幕,心里酸酸的,闷闷的。
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疼爱她的母亲,是她的幸运,也是自己的幸运。
同时对自己妻子更加心疼,对杨老太的不满也越多,她对自己怎么样无所谓,反正他从小到大都习惯了,但是孩子是无辜的啊!
孩子才满打满算才六个月,她怎么敢,怎么能这么狠心。
在两人的精心照顾下,天大亮的时候,杨穗的体温已经恢复到和平时一样,夫妻俩提了大半宿的心也放了下来。
杨北去买了几碗馄饨回来当早餐吃。
另一边的赵家村杨家,杨老太早上起来像往常一样率先去敲四房的屋门,敲了半天,没见里边传来起床的动静,嘴里又开始骂了起来。
杨西出来,沉默一会儿,才上前道:“娘,四弟和四弟妹不在家,她们带着孩子去镇上看病去了。”
杨老太骂人的话在听到三儿子这话时戛然而止,心虚一闪而过,不会是因为自己昨天拧了那赔钱货的大腿,所以才生病的吧?
应该不是,乡下孩子个个都皮实得很,这么想着,心里又释然了,肯定不是因为自己。
不过,这老四和老四媳妇哪来的银子,家里所有银子都在她们两个老的手上,没银子她们怎么看病?
不对,就算有银子也不能浪费在一个赔钱货身上啊,那两人当银子是大风刮来的不成?
一点小毛病就吵着闹着要去医馆,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杨老头在饭桌上没看到四房人几人,问了一嘴,知道是带娃儿去镇上看病,点头表示自己知道,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可惜今天少了一个劳动力。
殊不知,不只是今天,未来好几天都会缺少一个劳动力。
等孩子病好后,杨北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去县城住几天,现在不回去了,直接回县城,如果可能的话,将商铺和庄子的事一起解决。
林歆巴不得不回去。
杨濯还小,嗯,爹娘去哪他就要去哪儿。
于是杨北拜托镇上的一个朋友将牛车赶回赵家村还给叶宝根,顺便给杨老头带个话,就说孩子的病要去县城找大夫看,过几天孩子好了他再回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