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征讨刘备时,先派贾逵去斜谷查看地形。在路上,他遇到水衡部门载着几十名囚犯的车队。贾逵因为军事紧急,下令释放了其中一名重刑犯,其余的都放了。曹操听说后,非常赞赏他,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和夏侯尚一起负责军事谋划。
曹操在洛阳去世后,贾逵负责丧事。据《魏略》记载,当时太子曹丕在邺城,鄢陵侯曹彰还没有赶到,士卒和百姓都苦于劳役,加上又有疾病流行,军中一片骚动。众官员担心天下会发生变故,想暂时隐瞒曹操的死讯。贾逵建议说不能隐瞒,于是公开发丧,让内外官员都来吊唁,吊唁结束后,各安其位,不得乱动。但青州军擅自击鼓准备离开。众人认为应该禁止他们,不服从的就讨伐。贾逵说:“现在先王的灵柩还在,新王还没有即位,应该趁机安抚他们。”于是他写了一篇檄文,告知各地为他们提供粮食。
当时鄢陵侯曹彰担任越骑将军,从长安赶来,他问贾逵曹操的玺绶在哪里。贾逵严肃地说:“太子在邺城,国家有储君。先王的玺绶不是您应该问的。”于是他护送灵柩返回邺城。
曹丕即位后,因为邺县有几万户人家在都城附近,很多人都不守法,于是任命贾逵为邺县令。一个多月后,他又被提升为魏郡太守。据《魏略》记载,最初,魏郡的官员因为公事紧急,都来到县门外。等到贾逵的任命书到达后,他走出门,郡里的官员都跪在车下迎接。贾逵摆摆手说:“去治所吧,何必这样呢?”
大军出征时,贾逵又担任丞相主簿祭酒。有一次,他因为别人的过错被曹丕责备,曹丕说:“叔向的后代还可以被宽恕十代,何况贾逵的功绩和品德就在他本人身上呢?”后来他跟随军队来到黎阳,看到渡河的人乱成一团,贾逵下令斩杀了一些人,秩序才得以恢复。到了谯县,曹丕任命他为豫州刺史。
据《魏略》记载,贾逵担任豫州刺史后,对曹丕说:“我在宫门守卫了六年,现在宫门刚刚开放,我就被派到外地。希望殿下为百姓着想,不要违背天意和民心。”当时天下刚刚安定,州郡的管理大多松懈。贾逵说:“州刺史本来是派出去监督各郡的,用六条诏书来考察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所以他们的职责都是严格执法,有督察的才能,而不是以宽厚仁爱着称。现在地方官吏无视法律,盗贼横行,州里知道却不去纠正,天下还能从哪里得到公正呢?”他上任几个月后,兵曹从事才回来,贾逵审查了那些阿谀奉承、不依法办事的二千石以下官员,全部上奏免职。曹丕说:“贾逵才是真正的刺史。”于是向天下宣布,以豫州为榜样,赐贾逵关内侯的爵位。
贾逵担任豫州刺史时,豫州南部与东吴接壤。他加强了边境的侦察,修缮兵器和铠甲,做好了防守和作战的准备,使得吴军不敢轻易侵犯。他在对外加强军事防御的同时,对内积极治理民事,修建水利设施。他堵塞了鄢水和汝水,修建了新的水坝,还截断了山间的长谿水,建造了小弋阳陂。此外,他还开通了二百多里的运输渠道,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贾侯渠”。
黄初年间,贾逵与诸将一起征讨东吴,在洞浦击败了吴将吕范,因此被晋封为阳里亭侯,加封为建威将军。曹叡即位后,又增加他的食邑二百户,加上之前的共四百户。
当时,孙权驻扎在东关,位于豫州南部,距离长江四百多里。每次吴军发动进攻,总是从西边的江夏或东边的庐江出发。而魏国的征讨也主要通过淮河和沔水进行。当时豫州的军队驻扎在项地,汝南、弋阳等郡的军队只能守卫边境。孙权没有北方的后顾之忧,一旦东西两线有紧急情况,他可以集中兵力互相支援,因此魏军常常处于劣势。
贾逵认为,应该开辟一条直通长江的道路。如果孙权选择自守,那么吴军在东西两线就无法互相支援;如果吴军无法互相支援,那么东关就可以被攻取。于是,他把军队转移到潦口,提出进攻东关的计划,曹叡认为这个计划很好。
吴将张婴、王崇率众投降后,太和二年(228年),曹叡命令贾逵率领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支部队,从西阳直接向东关进军;曹休从皖地出发,司马懿从江陵出发。贾逵到达五将山时,曹休上报说吴军有投降的迹象,请求深入敌后进行支援。曹叡下令司马懿暂停进军,贾逵向东与曹休会合。
贾逵估计吴军在东关没有防备,一定会集中兵力在皖地。如果曹休深入敌后作战,必然会失败。于是,他部署各将领,水陆并进,行军二百里后,抓到了吴军的俘虏。俘虏说曹休战败了,孙权派兵切断了夹石的退路。其他将领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提议等待后续部队。贾逵说:“曹休在外战败,退路又被切断,进不能作战,退不能返回,生死存亡就在一天之内。吴军以为我们没有后续部队,所以才切断了退路。我们现在快速前进,出其不意,这就是所谓的先发制人,打击敌人的士气。吴军看到我们的军队一定会撤退。如果等待后续部队,吴军已经占据了险要之地,即使我们兵力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加快行军速度,多设旗帜和战鼓作为疑兵。吴军看到贾逵的军队,果然撤退了。贾逵占据了夹石,用粮食和兵力支援曹休,曹休的军队这才恢复了士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