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谢我,你父亲镇守安南,也是为了大明江山,只要是好事,我自然会支持。”
朱瞻基摇头笑道,张辅镇守安南并非为了割据称雄。
安南局势混乱,张辅虽多次平定,但往往刚离开,那边就又*了。
与其频繁征伐,白白耗费钱粮,不如让张辅驻守,这样安南自然能够稳定下来。
到那时,对朱瞻基来说,这里就会成为经营西南的绝佳前哨。
一旦时机成熟,大明军队便可迅速从安南出发,席卷整个西南。
“对了,我前几天让沈文度派人去三宣六慰的盐贩,事情办得如何了?”
朱瞻基心中一动,忽然问道。
当初拍卖新盐时,由于三宣六慰的土人经常*,无人敢参与竞拍。
之后朱瞻基便让沈文度自行安排人员处理此事,他还为此专门写信给黔国公沐晟。
算起来已过去一个多月,朱瞻基认为以沈文度的办事效率,应该差不多办妥了吧。
听罢张懋的话,朱瞻基回应道:“此事沈文度早有部署,众人已陆续启程,只是路途遥远,短时间内恐怕难以收到回音。”
张懋自然知晓朱瞻基派遣沈文度前往三宣六慰的意图。
尽管他对沈文度仍存轻视之意,但对这一计划的关注却丝毫不减。
朱瞻基听后微微颔首,时间始终是最棘手的问题。
即使是他也无能为力,不过得知沈文度已有安排后,他便安心许多。
稍作沉思,他又对张懋说道:“你也需派遣锦衣卫前往,不仅是三宣六慰,周边土人与邻国,若有值得了解之处,皆应有所准备,恰巧令尊也在那里,他可以协助你一二。”
对于张辅,朱瞻基并不熟识,若论关系,这位英国公与自家二叔更为亲近。
因为两人同为军旅出身,虽然无关立场,但朱瞻基不便直接联系张辅。
反倒是让张懋这个儿子出面更为合适。
张懋恭敬答道:“遵命!”
——题外话——
首位盟主天醉道人,感谢您的支持!关于加更规则,以万字为基础,超出部分按天计算,总计五天,具体每日更新量视作者的手速而定,我会尽全力多写!
7017k
——应天府城始建于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竣工于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历时二十八年。
这座城池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其他诸城皆无法比拟。
占地约二百三十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万多公顷,三十四万多亩,由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垣构成。
仅京城城墙便超过三十五千米,外郭城更是超六十千米,堪称世界第一城。
应天府城北靠长江和玄武湖,南临秦淮河环绕,明朝时期一直是大明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亦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
同时,它也是当时全球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
朱家祖孙两代人,一个是开创者,一个是继承者,在这座与众不同的京城建设中展现了各自的非凡之处。
不必提及朱元璋从一无所有到建立王朝的传奇历程,单是他的一些理念就足以令人惊叹。
他打破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格局,将京城打造得不拘一格,这种胆识和远见让人敬佩。
而此刻,朱瞻基则因这份创新精神更加钦佩自己的曾祖父。
在温暖的阳光下,应天城的城南,京师外的一群工人正在忙碌。
他们身穿统一的工作服,上面印着“大明第一建筑集团”
的字样,手持各种测量仪器、绳索、木尺等工具,正在规划从仪凤门到长江码头的一段水泥路。
这段约三四公里的路虽然不算长,却承载着历史性的意义——它是大明的第一条水泥路。
作为连接京城北区与长江码头的重要门户,仪凤门的交通压力可想而知,年复一年的车辆碾压让砖石路面不堪重负,即便定期维护,仍会出现凹陷和积水的问题。
周忱之所以选定此处作为试点,并非偶然。
毕竟,任何新事物都需经过实践检验,而这条关乎长江漕运要道的路,既是一次冒险,也是对水泥路质量的一次严格测试。
加之这段路较短,工期不长,可以迅速见到成效。
经过数日的勘测,水泥路的设计已基本完成。
为确保漕运不受干扰,又在原有道路旁新建了一条宽二十米、超过两公里的水泥路。
一些本地的劳工也被招募来参与基础平整和路基处理工作。
与过去不同的是,如今由专业的工匠而非士兵监管民夫,这些人佩戴着用竹编的安全帽,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本是匠人出身,于此类事务自是熟稔,初次领军调度,却也从容不迫,相较兵卒监管,更显效率卓着。
这类工匠一眼便能看出问题所在之处。
在工匠们的指引下,民夫们亦有条不紊地搬运石料,将道路铺平。
即便寒冬时节,这条漕运要道依旧往来商贾与行人众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