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见状,皆感好奇,稍作打听方知朝廷命工部下属某建筑公司修筑新路。
只是这些民夫并不清楚具体事宜,询问属该公司工匠,却个个缄默不语。
如此一来,愈是不得者愈是心生好奇,加之见工匠身着特制工服、头戴特制竹笠,每日都有不少人驻足围观。
鉴于这是大明首条水泥路,周忱对此颇为重视,故而前期规划耗时颇久。
然而规划完成后,施工却非难事,加之如今建筑公司财力充裕,大量雇佣民夫,短短一天,两公里道路的基础工程便告完成。
效率之高,可见一斑。
至于水泥方面,朱瞻基早令工部新建水泥厂。
每日产水泥量可观,修筑两公里路自然不在话下。
就在周忱着手准备铺设水泥之际,刚从汤山回京的朱瞻基亦收到消息。
他随即命张懋驱车赶来。
毕竟这是大明第一条水泥路,朱瞻基亦高度重视。
虽朱瞻基一贯低调,但因围观者众,为不影响施工,周忱让顾佐调派许多衙役维护秩序。
朱瞻基到达时,应天府衙役已接管现场,百姓及往来商户都被劝离至路基三米之外。
朱瞻基到后,周忱与顾佐上前拜见。
“臣周忱叩见太孙殿下!”
“臣顾佐叩见太孙殿下!”
朱瞻基含笑示意免礼,随后下马车径直走向已夯实的路基。
顾佐紧随朱瞻基身后说道:"殿下,适才已将此事告知东宫,太子稍后便会到访。
"
朱瞻基听后微微点头,对此事并无太多兴趣。
他清楚,自己的父亲自然也知晓水泥之事。
父亲亦明白自己计划拆除应天的老旧民宅,建造水泥房与道路的意图。
或许正是父亲提前有所指示,才让他来知会一声。
朱瞻基与二人闲聊几句,便转向周忱询问:"水泥厂那边的供应情况如何?"
"回禀殿下,一切已准备妥当。
目前每日可产出四千石水泥。
我和工匠们估算过,修筑一条长约一里、宽七丈的水泥路,需用四百石以上,而从仪凤门至码头约四里路,则需一千六百石水泥,不足半日便能完成!"
周忱答道。
"很好,水泥厂的产能还可进一步提升。
虽现下四千石足够,但长远来看定会不够。
工匠们的培训工作,你也得多费心。
"
朱瞻基点头回应,正说着话时,一辆皇家专用马车缓缓从仪凤门驶出,跟随其后的是一支庞大的禁军队伍。
这般排场不小,引得周围百姓和朱瞻基的人纷纷侧目。
朱瞻基见到这阵势,嘴角微动。
整个应天城,除了自己和父亲,再无他人会有如此规模的出行。
毕竟二叔朱高煦尚在北方征战,三叔朱高燧虽在城内,却因暂为流民,已被安置在温棚区。
即便顾佐事先告知父亲即将驾临,朱瞻基也没料到他会带来这么多随从。
稍作犹豫,朱瞻基才领着周忱与顾佐迎上前去。
刚走近,朱高炽便从马车探出身子。
朱瞻基正欲开口,朱高炽已在几名随侍的扶持下下了马车。
朱瞻基见状忙上前相助。
旁边的周忱与顾佐随即上前行礼:
"臣周忱/顾佐拜见太子殿下!"
"两位免礼,哈哈!"
朱高炽笑着摆手示意免礼,又道:
"无需特意关照我,照常行事就好,我只是来看看,顺便和太孙聊聊。
"
听罢朱高炽之言,朱瞻基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瞧瞧,您这排场可不小啊?
朱高炽边说边瞅向自己的儿子,问:
“瞻基,听闻工部早前已经开始测量这条路了,是不是今天就要动工了?”
“周忱那边差不多都齐了,不出岔子的话,大概两三天就完事。”
朱瞻基点头回了句,接着说:
“如今仪凤门到码头那条路的基础已经弄好了,就等周忱把水泥运到,就能干了,您要是想看,我现在就让他们动手。”
“行,挺好,那就开始吧!”
朱高炽听完立刻点头,随即又疑惑地问:
“这水泥的事我早有耳闻,都说能像石头一样凝固,可我还没亲眼见过呢,这东西真的管用吗?”
“那是当然的,不然我瞎折腾什么?”
朱瞻基对他爹的话有点儿不爽,翻了个白眼,然后对旁边的周忱说:
“动手吧,从仪凤门起铺。”
朱瞻基话音刚落,周忱立马恭敬地答应一声,随后传令下去,很快就有工匠出来指挥干活了。
早就备好的木板、沙石和水泥陆续运到现场。
各小组分工明确,固定模板的工匠开始用铁钉把木板牢牢钉在路边。
几位懂水泥的师傅指导下,沙石被运到指定位置,一车车用小推车运来的水泥也快速堆在一旁。
应天城里不缺水,尤其是城北紧挨着长江和玄武湖,早就有人挖好了一条小水渠,直接把附近的长江水引了过来。
一切就绪后,工匠们亲自上阵,按比例把水泥与沙石拌匀。
等混合均匀后,他们在混合物中间挖个大坑,倒进适量水渠里的水。
水渗入后,接到指令的民工马上开始把干燥处的泥土往水坑里推。
有这些手艺人的帮忙,尽管有些民工对这操作一头雾水,但没多久,宽广的路基上就堆满了混凝土。
喜欢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