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的印度,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新上任的总理纳拉辛哈·拉奥与财政部长曼莫汉·辛格,带着雄心壮志推动经济改革,试图将这个古老国度拖入现代化的快车道。
改革如同一把双刃剑,的确为印度带来了经济增长的曙光——GDP增速显着,外资如潮水般涌入,城市的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然而,这场改革的红利并未如预期般普照大地,反而在某些领域掀起了意想不到的风暴。
制造业的滞后成了改革的软肋。外资的到来虽带来了资金和技术,却未能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
相反,大量竞争力薄弱的本土工厂和企业在外资与本土大财阀的夹击下纷纷破产倒闭。
孟买街头,昔日喧嚣的小型纺织厂和金属加工厂如今大门紧锁,锈迹斑斑的招牌在风中摇摇欲坠。
失业工人们聚集在街角,高声咒骂着命运的不公,他们的双手曾锻造出无数产品,如今却只能空握拳头。
农村的情况更为严峻,传统农业无法与现代化的竞争抗衡,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涌入城市寻找生计,却发现城市同样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处。
瓦德瓦家族却在这场风暴中悄然崛起。库马尔早就凭借自己的先知先觉敏锐地嗅到了机会,借助首席异教的冷酷布局和家族的雄厚财力,暗中收购了大量破产企业。
从纺织厂到小型矿场,从孟买到浦那,他的触角无处不在。这些产业被迅速整合进瓦德瓦科技机械集团的体系,成为家族资金的新来源。
矿石精炼厂的轰鸣声昼夜不息,从印度各地低价购入的金属矿石以惊人的速度转化为系统资金,基地的账户余额节节攀升。
改革的另一面是贫富差距的加剧。城市如孟买、德里和班加罗尔在新兴产业的推动下迅速繁荣,高收入群体享受着经济增长的果实,豪车与洋房成了他们的日常。
而农村和传统产业地区却被甩在时代后面,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房屋与城里的灯火辉煌形成鲜明对比。
每年,印度新增数十万大学毕业生,然而能够顺利找到工作的却不足四分之一。无数年轻人手握文凭,却只能在街头徘徊,梦想被现实无情碾碎。
与此同时,孟买郊外的瓦德瓦家族集团总部正式落成。这座印度传统风格的建筑群占地广阔,外墙被涂成了橙黄色,顶部是优美的圆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总部大楼远处,一座客服服务中心也接近完工,钢筋混凝土的框架已成型,只待最后的装修与设备安装。
落成仪式定在了一个晴朗的清晨。库马尔特意请来孟买最着名神庙的高僧,为总部进行开光洗礼。
高僧身披橙色袈裟,手持法器,在梵音缭绕中为大楼洒下圣水,祈求繁荣与平安。仪式吸引了无数当地居民围观,他们双手合十,低声祈祷,场面庄严肃穆。
库马尔身着白色传统长袍,站在高僧身旁,脸上带着谦逊的微笑,心中却已开始盘算下一步计划。
这几个月,他与欧美多家外资集团频繁接触。这些集团对将客服中心外包至印度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印度的低人工成本对他们而言是无与伦比的诱惑。至于客户隐私,他们毫不在意,只求利润最大化。
库马尔抓住这一机会,向他们承诺提供稳定的电力、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和充足的劳动力,那些欧美集团纷纷同意将客服中心迁移至此。客服服务中心一旦落成,将为孟买当地大学生提供上千个就业岗位。
他已经预见到招聘时的火爆场面,那些手握文凭却无处施展的年轻人,将如潮水般涌来。
基地内部,矿石精炼厂的效率已全开,资金累积速度令人咋舌。库马尔打开系统界面,当前资金显示为单位。
他果断下令,从军营招募20名军医,花费4000单位,剩余单位。这些军医迅速补充进科技医院,与此同时,他从孟买本地招募了50名女性护士和30名男性护工,为医院注入新鲜血液。
科技医院的规模迅速扩大,逐渐向瓦德瓦家族职工以外的印度人开放。然而,只有集团职工能享受免费医疗,其他人需支付一定费用。
库马尔向邦政府提交申请,请求医疗补贴,以减轻普通民众的负担。这一举动为他赢得了广泛赞誉,当地人开始亲切地称他为“达亚尔”——意为“慈悲的、仁爱的”。
医院的开放不仅提升了职工士气,也让瓦德瓦家族的名声传遍马哈拉施特拉邦。每天清晨,科技医院门前都排起长队,既有集团职工家属,也有普通市民。
军医们忙碌地穿梭在诊室与病房之间,护士们轻声安慰病人,护工们则默默搬运物资,整个医院井然有序。
库马尔站在医院顶楼,透过玻璃窗俯瞰这一切,他的心中明白这不仅是一座医院,更是一张名片。
与此同时,瓦德瓦集团出资兴建的“光明学校”也正式落成。这座学校坐落在矿石精炼厂附近,占地十余公顷,红砖砌成的教学楼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