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叛乱爆发后,刘卷被姬朝的势力打败,不得不逃走。单旗则保护着姬猛待在王宫内,试图坚守阵地。但姬朝的党徒十分狡猾,他们乘深夜潜入宫中,劫走了姬猛。单旗突围而逃,姬朝的徒众挟持着姬猛追赶单旗。
就在姬猛陷入绝境之时,晋顷公遣大夫籍谈、荀跞带兵前来救援。晋顷公之所以介入此事,一方面是出于维护周王室正统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诸侯中树立自己的威望。籍谈、荀跞率领的晋军战斗力强大,很快就打败了姬朝的徒众,救出了姬猛,并护迎他避于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经过一番波折,姬猛在晋军的护送下回到了都城。在刘卷、单旗等大臣的拥护下,姬猛正式登基为帝,成为了周悼王。尽管登基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但姬猛最终还是在支持他的势力的帮助下,成功登上了王位。然而,他面临的挑战并没有结束,王子朝之乱的阴影仍然笼罩着周王室,未来的局势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3.继位初期的局势
姬猛继位初期,周王室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外部诸侯态度暧昧,这让他的统治充满了挑战。
朝廷内部,围绕王位继承的矛盾并未因姬猛的登基而平息。支持姬猛的刘卷、单旗等大臣与支持姬朝的势力之间的对立依然尖锐。姬朝虽叛乱暂时受挫,但他仍拥有一批追随者,这些人不甘心失败,在暗中积蓄力量,伺机而动。朝廷之上,两派大臣时常在朝堂上发生激烈争吵,政治决策难以顺利推行。这种内部的纷争使得朝廷的行政效率低下,无法形成统一的力量来应对各种问题。同时,姬猛继位后大搞裁员,导致一大批百工、百官“下岗”,这些人对姬猛心怀不满,进一步加剧了朝廷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在外部,诸侯们对周王室的态度十分复杂。一方面,他们表面上尊重周王室的正统地位,毕竟周天子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另一方面,诸侯们又各自心怀鬼胎,都想在周王室的内乱中谋取利益。一些诸侯可能会支持姬猛,以显示自己维护正统的立场,从而在诸侯中树立威望;而另一些诸侯则可能暗中支持姬朝,希望通过扶持自己的势力来控制周王室,进而扩大自己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晋顷公虽然出兵救援了姬猛,但他的目的也并非完全出于对周王室的忠诚,更多的是为了在诸侯中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
为了稳定局势,姬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朝廷内部,他试图平衡各方势力,安抚支持姬朝的大臣,希望能够化解矛盾,实现朝廷的团结。他还重新启用了一些被裁员的百工、百官,以缓和他们的不满情绪。在外部,姬猛积极与诸侯进行沟通,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他派遣使者前往各国,向诸侯们表明自己的统治意愿和决心,争取他们的认可和支持。
然而,姬猛的这些措施效果并不理想。在朝廷内部,支持姬朝的势力依然顽固,他们对姬猛的安抚措施并不买账,继续在暗中策划叛乱。重新启用百工、百官也未能完全消除他们的不满,朝廷内部的矛盾依然存在。在外部,诸侯们大多采取观望态度,并没有给予姬猛实质性的支持。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周王室的稳定。因此,姬猛继位初期的局势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周王室依然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四、王子朝之乱
1.内乱的起因
姬朝发动叛乱,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他个人的野心、对姬猛继位的不满以及背后支持势力的推动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当时周王室复杂的政治背景紧密相连。
对王位的渴望是姬朝发动叛乱的内在驱动力。姬朝聪慧过人且颇具才能,在王室中拥有一定威望。他自认为有能力带领周王室走出困境,恢复往日的辉煌。周景王对他的宠爱,更让他觉得自己理应继承王位。然而,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姬猛成为太子并最终继位,这让姬朝的王位梦想破灭。他不甘心屈居人下,强烈的权力欲望促使他决心通过武力来争夺王位。
姬朝对姬猛继位的不满也是叛乱的重要原因。在他看来,姬猛能力平平,难以胜任君主之位。姬猛继位后大搞裁员,使得一大批百工、百官“下岗”,这一举措不仅破坏了周景王生前制定的改革大计,也损害了众多人的利益。姬朝认为姬猛的做法是对父亲遗愿的违背,是对周王室未来的不负责任。这种不满情绪在他心中不断积累,最终成为他发动叛乱的导火索。
背后支持势力的推动也为姬朝叛乱提供了重要动力。以王子朝之傅宾起为代表的一批大臣,认为姬朝更有能力带领周王室走出困境。他们在朝廷中积极活动,四处游说,试图说服其他大臣支持姬朝。这些大臣与姬朝利益相关,他们希望通过拥立姬朝,获得更多的政治利益和权力。在他们的鼓动和支持下,姬朝更加坚定了叛乱的决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