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姬朝的大臣势力也对姬猛的太子之位构成了严重威胁。以王子朝之傅宾起(又称为“宾孟”)为代表的一批大臣,认为姬朝更有能力带领周王室走出困境。他们在朝廷中积极活动,四处游说,试图说服其他大臣支持姬朝。这些大臣不仅在朝堂上公开表达对姬朝的支持,还在私下里与各方势力勾结,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他们与支持姬猛的大臣刘卷、单旗等人针锋相对,在朝廷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种大臣之间的派系斗争,使得朝廷内部的政治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动荡,也让姬猛的太子之位充满了变数。
这些因素对姬猛的地位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在王室内部,周景王的态度和支持姬朝的大臣势力,使得姬猛在王室中的威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一些王室成员开始对姬猛的未来产生怀疑,甚至有人暗中与姬朝勾结,试图为自己谋取更好的前途。其次,在朝廷上,支持姬朝的大臣们不断地对姬猛进行攻击和诋毁,使得姬猛在朝廷中的处境变得十分艰难。他在朝廷上的决策和行动往往受到这些大臣的阻挠和反对,难以顺利开展工作。最后,这些潜在威胁也给姬猛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深知自己的太子之位并不稳固,时刻担心会被姬朝取代。这种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他的决策和行动能力。
总之,姬猛的太子之位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诸多潜在威胁,这些威胁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炸弹,随时可能爆炸,给他的地位和未来带来巨大的挑战。
三、周景王离世与姬猛继位
1.周景王的临终安排
周景王在病重之际,内心对于王位继承的忧虑达到了顶点。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而太子人选的争议仍未解决,这让他不得不做出最后的决策。
周景王最终决定托付大夫孟宾扶立庶子姬朝为新君。这一决策并非偶然,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姬朝聪慧过人,颇具才能,在王室中也有一定的威望,周景王认为他更有能力带领周王室走出困境。相比之下,他对姬猛的能力有所怀疑,担心姬猛无法胜任未来的王位。此外,周景王对姬朝的宠爱也是他做出这一决策的重要因素。他希望在自己死后,姬朝能够继承王位,延续周王室的统治。
为了确保姬朝能够顺利继位,周景王还计划铲除支持姬猛的大臣。以刘卷、单旗为代表的这批大臣,秉持着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坚决支持姬猛的太子地位。他们在朝廷中拥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力,是姬朝继位的最大障碍。周景王深知,如果不铲除这些大臣,姬朝的继位将会面临巨大的阻力。因此,他打算在自己临终前,安排孟宾等人将这些大臣一网打尽,为姬朝的继位扫清道路。
周景王做出这样的决策,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目的。从周王室的长远利益考虑,他认为姬朝更有能力应对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在东周乱世,诸侯纷争不断,周王室的权威日益衰落。姬朝的才能和威望或许能够带领周王室重振雄风,恢复往日的辉煌。而姬猛在他看来,可能缺乏足够的能力和魄力来应对这些挑战。
从个人情感方面来看,周景王对姬朝的宠爱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作为父亲,他希望自己喜爱的儿子能够继承王位,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这种情感上的偏向使得他在决策时更加倾向于姬朝。
然而,周景王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他还未来得及将这些安排付诸实施,就突然病逝了。他的离世使得整个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隐藏的矛盾也随之彻底爆发。孟宾不仅没有力量扶姬朝继位,反而被刘卷等支持姬猛的大臣杀害。一场围绕王位继承的激烈斗争就此展开,周王室也陷入了更加混乱和动荡的局面。
2.姬猛登基的过程
周景王的突然离世,让原本就暗流涌动的周王室局势瞬间变得剑拔弩张。支持姬猛的贵族刘卷、单旗等人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深知此时局势危急,必须果断采取措施,确保姬猛能够顺利登基。
周景王临终前托付大夫孟宾扶立姬朝,这对姬猛的继位构成了巨大威胁。刘卷和单旗意识到,要让姬猛登上王位,首先必须铲除孟宾这个障碍。于是,在周景王去世的同月,刘卷、单旗果断出手,将孟宾杀死。这一行动不仅消除了眼前的威胁,也向朝廷上下表明了他们支持姬猛的坚定决心。
杀死孟宾后,刘卷、单旗等人立即着手拥立姬猛为帝。他们凭借在朝廷中的势力和影响力,迅速召集了一批支持姬猛的大臣和贵族。在他们的号召下,这些人纷纷响应,聚集在姬猛身边,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支持力量。
然而,姬猛的登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姬朝得知周景王去世的消息后,心中充满了不甘。他认为自己更有资格继承王位,于是决定带领失去职位的旧官吏、百工以及一部分兵士发动叛乱,争夺王位。这使得姬猛的登基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和危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