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7年4月6日,炀帝摆驾渑池。
百官相随,车马潇潇,旌旗蔽天,圣驾过处,路人皆伏于两旁,山呼陛下万岁。
而无数的世家少爷,达官显贵,也一路跟随圣驾望西而去,开始自己的踏青之旅。
今年踏青的时间有些晚,不过并不能掩盖其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的一幕。
随着圣驾出洛阳西门,一幅与洛阳城内迥然不同的风景映入眼帘。
只见官道蜿蜒盘桓连接天际,彷如一条踏空而来的巨龙。
四周围绕的山峰丘陵也呈现出各式令人遐想连篇的形状,参天古树郁郁葱葱,透过稀稀疏疏的树叶撒下斑驳的阳光,两旁不知名的野花争奇斗艳,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还有那各种各样的野草也是不遗余力的衬托着整幅风景图。
一切物事的搭配少了宫内的那种中规中矩,显得有些杂乱无章,但又不失恰到好处。
这或许就是自然的魅力!
置身其中,不禁让人心旷神怡。
久居洛阳的柳开生也是被这城外独具一格的风景给深深的吸引了。
江山如画或许说的就是眼前这景致吧!
因此那股难以言表的异样感觉也油然而生,而一股重拾旧山河的豪情壮志也随之应运而生。
一路上柳开生不禁感叹连连。
刚行了二十里路,至新安境内。
炀帝不愧为炀帝,坐在龙辇之中,堪称软卧。
但炀帝常年沉迷于酒色之中,被掏空了他本就不算健康的身子,饶是软卧,也坐得快散了架。
“陛下倦了,停车整顿!”
随着太监那公鸭般的嗓门声四散开来,整个长龙般的队伍戛然而止。
没办法,炀帝是老大哥,老大哥讲话向来都是一口唾沫一个钉。
群臣无奈,只好围拢过来嘘寒问暖。
炀帝对美色,酒水,大钱感兴趣,对奉承话也不排斥。
看群臣那近乎谄媚的恭维样,其大为受用,有些飘飘然。
当然朝中阿谀奉承之辈很多,但立志匡扶大景的也不少。
诸如萧岳、狄初等一干年轻人和陆衡等一干朝中脊梁就没有加入其中。
炀帝在各种恭维声之中扫视一遍群臣,就见有些家伙好不懂事。
眼睛一转,便有了馊主意,于是不悦道:“司隶校尉狄初。”
狄初诚惶诚恐站出来道:“陛下,不知叫微臣何事?”
炀帝诡异一笑,道:“我听你叔父狄颜大人讲你才华横溢,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不如趁这个时间休息,赋诗一首,助助兴,如何?”
狄初一听,心下一紧,暗骂炀帝瞎扯淡,没事找事。
我是有才华,但那才华和这作诗可不搭边。
心紧的狄初不禁又意味深长的看向了一旁的狄颜,那意思是:叔父,你没事瞎说啥呢,这不是把我往火堆里坑吗?
面对狄初那质问的目光,狄颜自然扭头一边,心说开玩笑,没有我在上面牵线搭桥,你岂能这么年轻就做上司隶校尉?
不管二人如何眼神交流,但问题是:作诗,他狄初是真不会!
场面一度显得有些安静,大家的眼神也都不由自主的看向了呆立于前的狄初。
狄初则显得有些骑虎难下,心说作诗吧,他又做不个所以然,心说不做吧,这么多人又盯着。
这年轻一代的翘楚的头衔还真是不容易戴啊!
不过狄初的聪明也不是空穴来风,脑瓜子滴流转了两圈,眼睛一撇,就看到了一旁黑不溜秋的萧岳。
狄初会心一笑,心道有了。
“陛下,微臣长于政务,军务,并不擅长作诗,不过我身旁这位萧岳却是极为擅长赋诗,为了不影响陛下的心情,微臣提议不如由他来赋诗。”
别说,狄初这招祸水东引极为有效。
炀帝见萧岳和狄初站在一起,恨屋及乌之下,也对萧岳有些不满。
“也好,萧岳,那就由你来作诗一首。”
闻言的萧岳心里破口大骂道:狄初你个龟儿子,自己不行就来坑我,你大爷的。
萧岳是有些不痛快的,但萧岳聪明不是虚的。
其转而一想:作诗倒也没有问题,正好露露脸,博取大家的好感倒也不错。
“既然陛下之命,微臣不敢违逆,那微臣就以今日围猎为题,赋诗一首,请各位指正!”
说完萧岳自顾踱步起来:“时唯上巳晨,銮舆出洛城。
车马潇潇过,旌旗蔽人魂。
社稷倚文治,武能镇鬼神。
愿做一小吏,乐得守清平。”
“好!”
随着萧岳这即兴的一首诗唱完,不等别人说话,萧岳的老子大司农萧烈就先叫好起来,打破了这平静的一刻。
其实萧岳的诗到底好不好,他也不知道。
毕竟自己也没那个金刚钻,但好歹是自己儿子露脸,叫好一声也不为过。
其他人则是陷入了沉思,也不搭话,只是暗暗思量着萧岳这诗到底如何。
至于炀帝,则是一脸懵圈,他无非就是想让这几人做不出诗,当众出出丑而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