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某年出现较大灾情,或者县内发生一些比较重大的案情,都会被记入县志里。
“师弟,你这下真的要流芳千古了。”陶行简兴奋道,“只要你日后考中举人,考中进士,外放为官,均被记录在县志里。
你看杨大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若是日后他升了官,或者像裴公那样大有作为,咱们青萍县还要给他修建庙宇来纪念他。”
沈淮瞬间激动。
比他考中秀才的时候还要热血沸腾。
“老先生,这本县志我能借阅两天吗?”
“可以。”
登记后,沈淮离开藏书阁。
“师兄,我请你吃饭吧。”
“是该庆祝庆祝。”陶行简高兴道,“出去吃还是在宿舍小酌两杯?”
“在宿舍小酌吧。”到了宿舍,沈淮拿出一小坛梨花白出来,“就我们两个,不够热闹,我去隔壁叫我表哥过来,咱们三人喝两杯。”
沈淮去了隔壁,回来的时候,赵玉堂、秦靖西几人都来了。
“表弟,你这是唱的哪一出啊?”
林致远进来,看到书桌上摆的酒菜,不禁好奇起来,“我记得,你的生辰是八月十二,已经过了许多时日,不是生辰那是……”
“林兄,今儿可是沈师弟的好日子。”陶行简打断林致远的猜测,“你过来看看这个就知道了。”
林致远好奇的走过去,看到县志上记载的内容时,整个人激动的哇哇叫。
“天哪!竟然载入了 县志。”林致远一脸震撼,“表弟,你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一出手就荣登县志,这可是极大的荣耀啊。”
何况,县志还单开了一页。
简直就是光宗耀祖的存在。
“什么,沈兄被载入了县志?”
赵玉堂和秦靖西听言,立马不淡定了,直接抢过陶行简手中的县志,看到县志上记载的内容时,十分震惊。
后面的凌少崇和梁岸更是一脸不可置信。
他们看沈淮的眼神,全是不可思议。
“难怪沈兄叫我们过来喝酒,原来是被载入了县志。”梁岸十分兴奋,“沈兄,这可是千古流芳的存在啊,要是我有幸被载入县志,我连族谱都要单开一页。”
“沈兄,这这么重要的事情,可以开祠堂祭告列祖列宗了。”
“恭喜恭喜。”
对于沈淮被载入县志一事,大家都很兴奋和意外。
兴奋的是亲眼见证奇迹,意外的是连中三元就能载入史册,无形中起到一种激励,让他们觉得,只要考中举人或者进士,也能载入县志。
这比写诗扬名,还要让人热血沸腾。
因为县志是官方认定的,具有权威性。
而且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县志跟史书一样,可千年延续。
读书人,没人能拒绝这种诱惑。
“沈兄,我敬你一杯。”
大家举杯,纷纷庆贺沈淮。
小小的宿舍,瞬间充满欢声笑语。
大家英姿勃发,畅想美好未来。
第二天,沈淮被载入县志的消息,传遍整个县学。
没多久,县里的很多家长都知道了这件事,纷纷羡慕的同时,沈家的腐乳和梨花白再次成为热捧产品。
沈家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已经是几天后了。
“爹,三郎这般出息,我们沈氏的祠堂是不是该修建起来了?”沈继业说道,“现在除了三郎,族里还有沈林和沈杨,沈行义和沈行福在念书。
夫子说沈林天赋还可以,努努力秀才不是问题。
沈行义和沈行福明年就要开始读四书,在过两年,二房的沈行书也要进学堂,我们该修建祠堂了。
不然还要爬几座高山才能告知祖宗们,非常不方便。”
沈七刀沉吟了一会,,“修祠堂有诸多讲究,这事得跟叔公商量商量,看他们是怎么想的。
若是都没意见,修建的银钱,我们家出大头,其余的各家凑一凑。”
“还有族谱。”沈继业提醒,“族谱也要修一修了,另外,我们家要单开一页,至于三房,就当他们不存在得了。”
自从沈三爷去世,沈继广兄弟就把他们母亲的坟迁走。
他们也没跟族里联系过。
沈淮考中秀才,办流水席的时候,沈家也没叫他们,他们也没主动送东西过来。
可以说是彻底断了联系。
起初沈四爷和族里的叔公还会骂两句,可自从沈淮考中秀才,族里人压根就想不起来还有三房的人。
甚至还有人希望,三房最好老死不相往来。
不懂什么原因,即便沈家越来越好,三房也没冒泡,就跟死了一样。
“这事得看族里怎么说。”沈七刀看了一眼修建得差不多的院子,“等会你去县学问三郎,看他何时休沐,到时候我们一起回去。”
县学课业不重。
除了固定的两节课外,大多靠学生们自觉。
你想进步,就要合理利用资源。
学习知识就去藏书阁,想多结交朋友便参加诗社。
县学有组织诗会活动,县外也有文人组织游船活动,或者墨香阁举办的猜谜会,只要有心,都能从中学到知识,交到朋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