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竟宁元年,长安未央宫的椒房殿内,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
汉元帝刘奭的生命,在这寂静的深夜里悄然消逝。
消息传出,整个宫廷瞬间陷入混乱,哭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
王政君,这位新寡的皇后,泪水如决堤之水,模糊了双眼,心中满是无尽的悲痛。
然而,她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王氏家族的命运,此刻全系于她一人之手。
就在众人慌乱之时,年仅十四岁的王莽,穿过重重宫门,匆匆赶来。
他身形清瘦,一袭素色麻衣,在灯火摇曳中显得格外醒目。
眼神中透着一股远超常人的坚毅,步伐沉稳有力。
看到姑姑王政君,王莽扑通一声跪下,声音坚定地说道:“姑姑,阿莽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王氏一族的期望!”
王政君看着眼前这个懂事的侄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轻轻点了点头。
在西汉末年的外戚王氏家族中,王莽的家庭显得格外寒微。
父亲王曼早逝,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了这个少年的肩上。
然而,生活的艰难并没有打倒王莽,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进那破旧的屋子,王莽便早早起床,捧起《礼记》,逐字逐句地研读,朗朗书声在狭小的院子里回荡。
夜晚,月光洒在破旧的书桌上,他依然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忘却了时间。
蚊虫叮咬,他浑然不觉;寒风刺骨,他依旧专注。
为了求学,王莽拜沛郡的陈参为师。
陈参学问渊博,对学生要求也极为严格。
在陈参的教导下,王莽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养成了谦逊有礼、勤奋努力的品德。
在课堂上,他总是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们激烈讨论;课后,他主动帮老师整理书籍,打扫教室。
在家族中,其他叔伯兄弟过着奢靡的生活,整日花天酒地、纵情声色。
他们身着华丽的丝绸,佩戴着珍贵的玉佩,出入车马随从成群。
而王莽却截然不同,他穿着朴素的粗布麻衣,生活节俭,一心扑在学业和家族事务上。
他悉心照料年迈的母亲,亲自为母亲熬药、做饭,陪母亲聊天解闷;对守寡的嫂子关怀备至,帮助嫂子操持家务,教导侄子读书识字。
他还时常拜访族中的长辈,虚心请教,认真聆听他们的教诲。
王莽的这些行为,赢得了族中上下的一致赞誉,名声也逐渐传播开来。
一次,伯父王凤病重,王莽日夜守在床前,衣不解带地悉心照料。
他亲自为伯父煎药,每一碗药都要仔细品尝,生怕药的温度不合适,或是药效不佳。
夜晚,他和衣而眠,只要伯父稍有动静,他便立刻起身查看。
王凤深受感动,在临终前,特意向王政君举荐了王莽,希望能给这个懂事的孩子一个机会。
就这样,王莽踏上了仕途,担任了黄门郎。
随着汉成帝的日益昏庸,朝堂上的局势愈发混乱。
外戚势力与宦官集团相互争斗,贪污腐败之风盛行。
王莽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逐渐崭露头角。
他洞察到汉成帝对赵飞燕姐妹的宠爱,以及这背后隐藏的危机。
于是,王莽表面上对赵飞燕姐妹恭敬有加,时常送上珍贵的礼物,陪她们聊天解闷;暗中却在寻找机会,削弱赵氏家族的势力。
他收集赵氏家族的罪行证据,等待合适的时机揭露。
绥和元年,王莽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他被任命为大司马。
然而,好景不长,汉哀帝即位后,傅太后、丁太后一族迅速崛起。
他们排斥王氏家族,打压王莽的势力。王莽被迫隐居封地。
在封地的日子里,王莽并没有消沉,他密切关注着朝堂的动向,等待着东山再起的机会。
他每日读书、思考,总结自己在朝堂上的经验教训,同时与当地的贤士交流,扩大自己的人脉。
元寿元年,汉哀帝突然召回王莽。王莽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他回到长安后,迅速展开行动。
元寿二年,汉哀帝驾崩,王莽联合王政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缴了董贤的印信。
董贤惊恐万分,当天便自杀身亡。随后,王莽在众人的举荐下,再次担任大司马。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王莽决定扶立年幼的中山王刘衎为帝,即汉平帝。
刘衎即位后,王莽开始大力培植自己的势力。
他拉拢大司徒孔光,孔光在朝堂上德高望重,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王莽举荐孔光的女婿甄邯担任要职,从而控制了孔光。
对于那些反对他的人,王莽毫不留情,罗织罪名,将他们一一铲除。
红阳侯王立是王政君的亲弟弟,王莽担心他会阻碍自己的计划,便以公正为名,迫使王立离开都城,回到封地。
汉平帝元始元年,塞外蛮夷进献了白毛雉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